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1. 对于避免的情境,需要仔细考虑进行曝露。
2. 引导对恐惧刺激和想法进行曝露。
3. 在执行仪式动作、回避行为和反应预防时,需要考虑并与患者进行事先讨论。曝露的实施和反应预防的细节,包括示范和自我练习,都可用于促进治疗实施。
目前,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多年来,专业工作者通过对许多精神疾病进行细致观察,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他们认识到很多精神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常结果。在相似的外部条件下,疾病的发生可能截然不同,这提示个体特性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为了预防这一类疾病的发生,人们提倡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其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
为达到这一目标,人们提出了以下两点:
1. 培育机体整体,包括脑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
2. 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
由于许多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特别是约1/3的病例首次发病于10~15岁,因此,我们将重点阐述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心理卫生的基本内容。
青少年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以性成熟为其生理基础,通常也被称为青春期。这个时期不仅仅是身体的发育阶段,更是心理的发育阶段。它是从依赖、被照顾、按照成人规范生活的童年,向独立、负责任的成年生活过渡的阶段。
青春期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相互伴随,但身体的发育可能稍微提前。随着个体素质、家庭社会背景、教养方式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同龄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青年人必须适应新的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他人对他们新形象的反应。
1. 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a. 身体的变化及心理的反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年人经历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身高体重快速增加。伴随着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现。
b. 实现同一性:随着身体的迅速变化,青年人努力寻求对自己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的答案。
c. 依恋关系的变化:青春期与父母的感情联系会减轻,他们希望独立,倾向伙伴交往。
d. 认知的改变:青春期使思维完善,脱离了儿童时期的单一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了抽象思维阶段。
2. 影响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常见社会心理因素
a. 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对学业的过度重视和家长的期望过高,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
b. 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家庭可能导致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注,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c. 升学的压力:对升学的过度关注和过分看重成绩可能使孩子承受过多的学习压力。
d. 家庭的因素:家庭功能的紊乱对孩子的心理卫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e. 自身个性因素:完美主义倾向、单一愉快来源、社会化不足等因素可能使青少年难以适应和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