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李红冬
3646
所有文章
9
查看次数
2
昨日次数
知识库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
发布时间:2024-07-07
浏览:8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顽固的血液系统疾病,患病率为0.74/10万,并呈上升趋势。该疾病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其主要症状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和感染。先天性再障很少见,在儿童时期,身材矮小、咖啡斑和骨骼发育异常可能是先天性再障如范可尼贫血的提示症状,而粘膜白斑病、指甲营养障碍和皮肤色素沉着则可能是先天性角化不良的提示症状。因此,在诊断儿童再障时应注意排除这些疾病。

现代医学通常将原发性获得性再障分为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儿童时期以重型再障为多见。相比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重型再障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差,并且费用更高。对于有治疗指征的儿童重型再障患者,应优先考虑HLA相合的同胞供者骨髓移植。然而,对于没有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再障儿童,可以选择ATG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其有效率大约为60%。ATG治疗需要4-6个月左右才能见效,在此期间,输血和输血小板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对于儿童重型再障,如果没有相合供者可以进行同胞供者的骨髓移植,ATG治疗失败或无效,可以考虑选择HLA相合的无关供者的骨髓移植。

急性再障的死亡率较高,可达70%,而慢性再障的病程较长,长期治疗无法改善,这使得许多患者对治疗产生恐惧,并放弃治疗,严重影响疗效,也使本应治愈的患者长期无法康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损失。

再障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点:一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或减少,导致血细胞生成不足;二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缺陷,影响血细胞的生成;三是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抑制性淋巴细胞增加,进一步影响造血细胞的生成。这三种机制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减少,使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增加,很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

传统的再障治疗方法包括服用司坦唑醇、环保菌素A、再障生血片,使用时间至少需三个月才能见效。此外,巩固和维持治疗至少需要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否则容易复发或长期不愈。

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例如单克隆抗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移植治疗再障已有所突破。许多患者因此康复并恢复工作,这无疑是再障患者的福音。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