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赵晓东
3601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感染性疾病类型
感染性疾病类型
发布时间:2024-06-19
浏览:8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根据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

感染可以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 外源性感染:这种感染是由外部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例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通常被归类为外源性感染。

2. 内源性感染:这指的是由人体内部正常菌群在免疫功能下降时引发的感染。这些细菌通常被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例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

二、按感染部位进行分类

1. 局部感染:感染仅限于特定部位,如疖、痈、压疮等局部发炎。

2. 全身感染:感染发生后,病原菌或其代谢产物扩散至全身,导致各种临床表现。例如白喉、破伤风、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菌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以及小儿中毒性菌痢等。

三、按感染的结局进行分类

感染的过程始于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病原体可能被清除,也可能定植、繁殖,导致组织炎症、损伤和其他病理变化。因此,感染的结局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病原体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细菌携带状态和潜伏性感染。

1. 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可能由于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而被非特异性免疫清除,也可能被特异性免疫清除。

2. 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后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3. 显性感染:病原体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临床症状,如麻风、结核、流感等。

4. 持续性感染: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可能为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等。

5. 病原体携带状态: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排除而持续存在,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但携带者没有临床症状。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