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概述:
1. 流行病学特征:该疾病在西方国家十分普遍,在我国北京上海的发病率为5.77%,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2. 概念: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能导致反流性食管炎(RE),并对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造成损伤。对于一些GERD患者,内镜检查可能不显示食管炎的症状,这类疾病被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运动障碍性疾病,包括胃酸、胆盐和胰酶的胃食管返流。在正常情况下,食管具有防止返流的功能,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清理功能和食管粘膜的抵抗力。当抗反流功能下降,反流物的攻击加强时,就会形成GERD。
(一)食管抗反流屏障:包括LES(食管下括约肌)、膈肌脚、膈食管韧带和食管和胃底之间的锐角(HIS角)。这些结构和功能的缺陷可能导致GERD,主要是LES功能的状态。
1. LES和LRSP:LES是指食管末端3-4cm处的环形肌束,形成的10-30mm高压区即LESP。LESP低于6mmHg容易引发反流。LESP下降的因素包括食管下段手术、激素、药物、烟酒、高脂、巧克力、咖啡、腹内压和胃内压升高。
2. 一过性LES松弛(TLESR)是引起GERD的主要原因,还有食管裂孔疝和膈肌脚。
(二)食管酸清除-容量清除
(三)食管黏膜组织防御-抵抗力(上皮前、上皮、上皮后防御)
(四)胃排空延迟
(五)反流食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
三、病理:
1.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2. 鳞状上皮气球样改变。
3. 乳头向上皮腔内延伸。
4. 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
5. 黏膜水肿、潮红、糜烂、增厚、苍白、瘢痕、狭窄。
6. Barrett食管。
四、临床表现:
1. 烧心、反酸。
2. 吞咽困难。
3. 胸骨后、剑突下疼痛。
4. 异物感。
5. 咽炎、喉炎、肺炎、肺间质纤维化。
五、并发症:
1. 上消化道出血。
2. 食管狭窄。
3. Barrett食管。
六、医技检查:
1. 内镜检查:是最准确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范围和是否有并发症。无食管炎并不排除GERD,食管炎分为4级。
2. PH值监测:是诊断的金标准,正常食管内PH为5.5-7.0,PH〈4表示反流。24小时PH〈4的总百分比超过1小时可确诊。
3. 食管测压:LES静息压为10-30mmHg,LESP〈6mmHg易反流。
4. 食管X线检查。
5. 食管滴酸实验。
七、诊断:
1. 明显反流症状可初步诊断。
2. 内镜下食管炎明确本病。
3. 食管反流各种证据:PH值、测压、X线、胃镜。
4. 内镜下未显示食管炎的GERD可进行PPI实验治疗。
5. 24小时PH监测有过度酸反流可确诊。
八、鉴别诊断:
胃溃疡、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霉菌性食管炎等。
九、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治疗食管炎,防止并发症。
1. 饮食调整。
2. 生活方式改变:减肥、纠正便秘、床头抬高15-20cm。
3. 避免使用致反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