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刘国凯
3459
所有文章
24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肥厚型心肌病 病例原因
肥厚型心肌病 病例原因
发布时间:2024-07-30
浏览:11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病因学:

目前对该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当前的观点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的病因之一,这一观点的支持在于该病存在显著的家族性发病趋势,患者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甚至在出生时就已患有该病。此外,该病患者中观察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族性病例通常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表现为心肌不对称性肥厚,有些患者表现出典型的梗阻症状。关于遗传缺陷导致疾病的机制,有多种假设,包括儿茶酚胺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胎儿期室间隔增厚与心肌纤维排列不齐、房室传导过速、原发性胶原异常、心肌蛋白合成异常、小冠状动脉异常等。对于散发型病例,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病理改变:

该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导致心脏重量增加。心肌肥厚主要出现在室间隔和游离壁,尤以前者为甚,呈不对称性肥厚,即心室壁在不同部位的肥厚程度不一,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较少见。室间隔的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可能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被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此外,前乳头肌也可能肥厚,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在心肌高度肥厚的情况下,左心室腔可能减小。心肌肥厚的不成比例常导致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的比例增加,有时甚至可达3。还存在一种变异型,以心尖区心肌肥厚为主,其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目增多而管腔狭窄。镜下观察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增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肥大,糖原含量增多,同时间质纤维也增生。病程发展过程中,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减轻,呈晚期表现。

病理生理:

1. 左室流出道梗阻:在收缩期,肥厚的心肌导致心室流出道狭窄,尤其在梗阻型中更为突出。心室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肌凸入心室腔,使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靠近而向前移位,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与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喷血早期,流出道梗阻轻,喷出约30%心搏量,其余70%在梗阻明显时喷出,因此,颈动脉波呈迅速上升的升支,下降后再度向上成一切迹,然后缓慢下降。在梗阻明显时,流出道梗阻造成左心室腔与流出道之间压力差,而与主动脉间无压力差。有些患者在静息时流出道梗阻不明显,但在运动后变得明显。

2. 舒张功能异常:肥厚的心肌导致顺应性降低,扩张能力差,影响心室舒张期充盈。舒张期心腔僵硬度增高,左室扩张度减低,导致心搏量减少,充盈增加并压迫心室壁内冠状动脉。快速充盈期延长,充盈速率和充盈量均减小。

3. 心肌缺血:由于心肌氧需超过冠状动脉供血,室壁内冠状动脉狭窄,舒张期过长,导致心室壁内张力增加。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肥厚型心肌病发病原因
1. 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因。该观点的支持包括病例中明显存在家族性发病倾向,且常伴随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甚至在出生时就表现出病症,而且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可观察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族性病例通常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递,导致不对称性心肌肥厚的无症状型式,或者出现典型的梗阻症状。约50%~5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这表明它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机制已被公认,并与组织相容抗原系统密切相关。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LA-DRW4、Ag、B5抗原的检出率明显增加。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协会明确指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是由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缺陷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引发疾病,包括儿茶酚胺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室间隔不成比例的胎儿期增厚、房室传导过速、原发性胶原异常、心肌蛋白合成异常、小冠状动脉异常等。
吴建华
发布时间: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