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你对糖尿病足的诊治了解吗?如何预防知道吗?详情请仔细阅读下文,将为你解答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肢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
一、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糖尿病的症状体征;或无明显糖尿病表现,但有相关检查显示患有糖尿病。除此之外,在肢体的表现主要有肢体缺血、神经功能障碍和感染三个方面。其临床特点为:四肢发病,下肢病变重,上肢病变轻;常以对称性双下肢病变为主,大血管、微血管同时受累;发病缓慢,肢体缺血逐渐加重,常继发感染而成湿性坏疽。
1、肢体缺血症状和体征:
症状:早期患者常有肢体发凉、怕冷或怕热、麻木、疼痛,在寒冷季节或夜间加重。有的患者首先出现间歇性跛行,提示有较大血管病变引起下肢的缺血。随着病变进展,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间跛距离日渐缩短。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进一步加重时,会出现静息痛,疼痛多发生在足趾及足的远端,平卧休息时疼痛加剧,夜间尤甚,影响睡眠。下肢下垂时由于重力作用,肢体血流量增加,可以适当缓解疼痛,因此不少患者常常强迫性坐位睡觉,导致下肢继发性水肿,又进一步加重了病情。
体征: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营养障碍征,包括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降低,皮色苍白或紫红,体毛稀疏或脱落,趾甲生长缓慢、变形、脆裂、肥厚、失去光泽,肌肉萎缩等,并随缺血程度加重日益明显。
2、末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以四肢末端感觉障碍为主,下肢多于上肢,出现对称性的疼痛和感觉异常。感觉异常常先于疼痛出现,多从四肢末端上行,出现麻木、蚁行样、发热、怕冷或触电样感觉,并有“袜套”样感觉迟钝,即所谓“无痛足”。
3、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微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为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轻度的外伤(包括抓痕、皲裂、挤压等)即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途径。因局部防御机能薄弱和神经功能障碍,感染会沿肌间隙迅速蔓延,并产生大量脓液和腐败组织,形成筋膜腔高压综合征,甚至感染骨质发展成为骨髓炎。感染严重者,可引发全身性感染。感染可加重局部微血管病变,使皮肤细小血管栓塞而促使坏疽迅速扩展,二者互为因果。这也是糖尿病坏疽截肢率和病死率高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二、治疗:
本病的治疗应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有效的控制糖尿病,运用抗凝、促纤溶和扩张周围血管等方法,积极改善血液循环,控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防止发生肢体坏疽;合理运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
1、药物治疗:主要是防治动脉硬化、降低血液粘度和凝固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运用调脂药物改善糖尿病的脂质代谢异常,防治动脉硬化;运用降粘、祛纤、祛聚、溶栓综合治疗,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肢体缺血,达到防治因缺血导致的肢体坏疽。
2、手术治疗:各种动脉重建术,也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的有效方法,但其前提是下肢动脉必须有良好的流入道和流出道,否则动脉转流术将无法实施。
3、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随着Deep球囊的问世,以及导丝、导管材质的改进,膝盖以下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大多数均可通过血管腔内治疗而解决。以细长的Deep球囊将动脉狭窄、闭塞段予以充分扩张,改善肢体血供,使肢体缺血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可以明显缓解肢体疼痛症状,可以促进肢端溃疡、坏疽创面的愈合。部分学者正在尝试在膝关节以下动脉内放置支架,临床报道短期通畅率良好。
4、干细胞移植治疗:从骨髓或者外周血提取干细胞,将其注射于小腿肌肉内或者注入股动脉内,临床报道可明显改善肢体疼痛症状,但远期效果不佳。
5、静脉动脉化:将肢体动脉和静脉之间“搭桥”,将动脉血引入静脉,也就是将下肢的浅静脉或深静脉变成了给肢体供血的“动脉”。目前临床应用逐渐减少,因其可引起肢体较明显的肿胀。
通过以上认识,如果有发现自己的糖尿病足的朋友们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期,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