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范书英
3566
所有文章
1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措施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措施
发布时间:2024-03-26
浏览:8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生活要有规律,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适当的锻炼能增强体质,但是过度劳累是可能会造成疾病活动的,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做体操或者练习瑜伽,气功,太极拳等,也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此外居室环境也要清洁卫生,另外饮食方面也要科学的搭配,营养要均衡。精神护理很重要,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恢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精神状态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首先,应该给予饮食的护理,饮食应该清淡、好消化,避免食用海鲜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全身性疾病,病程比较长,易反复发作,有关节疼痛,运动障碍以及畸形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护理人员应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认识疾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休息、锻炼、理疗和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护理手段,为病人减轻痛苦,促进关节炎的恢复,保护关节功能。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可选择合适的运动,如体操,气功,太极拳等。疾病加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炎镇痛的药物辅助治疗,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关节的恢复,过于严重的患者要进行手术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果不通过规范的内科药物治疗,一般在发病后的3到5年就可以出现关节畸形关节破坏,甚至可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所以类风湿关节炎一旦明确诊断后就需要积极的应用正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缓解症状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中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是类风湿关节炎防止致残的关键药物,它分为口服的传统抗风湿药物以及新型的生物制剂,其中都是以甲氨蝶呤为基础联合口服药物或者生物制剂治疗,当患者病情比较轻,对传统药物治疗疗效好时无需应用生物制剂,如果应用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改用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如果病情较轻的话,只是解决疼痛肿胀,以及其它较轻的问题的话,可以去医院挂号风湿免疫科,如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了关节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的话,建议去医院挂骨科或者是骨科的关节外科,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或者是其他的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措施
其次,还要针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护理,一旦出现晨起的关节僵硬,应该在晨起后及时活动关节,需要的时候可以在晨起后,直接进行中药外洗治疗,能够增加关节晨僵的缓解速度,并且需要随时观察关节的畸形变化,一旦出现明显的关节肿胀,需要及时复诊。针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首先,应该给予饮食的护理,饮食应该清淡、好消化,避免食用海鲜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还需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饮食的种类一定要均衡多样,才能有效辅助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由于患病期间需要服用中药或其他药物,一旦食用了海鲜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有可能会造成不良反应。
潘永源
发布时间:2024-03-23
 
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措施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全身性疾病,病程比较长,易反复发作,有关节疼痛,运动障碍以及畸形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护理人员应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认识疾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休息、锻炼、理疗和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护理手段,为病人减轻痛苦,促进关节炎的恢复,保护关节功能。评估患者的疼痛部位和疼痛的描述,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患者一定要注意休息,其中休息的指征包括类风湿急性发作或者是发作期间有发热、血沉明显增快、白细胞增高患者,受累的关节肿胀比较明显,关节腔内有积液。卧床休息以2-3周比较合适,等着急性症状或者是全身的症状,关节腔积液消失,关节疼痛减轻以后可以起床活动。
王翠玲
发布时间:2024-03-23
 
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措施
生活要有规律,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适当的锻炼能增强体质,但是过度劳累是可能会造成疾病活动的,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做体操或者练习瑜伽,气功,太极拳等,也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此外居室环境也要清洁卫生,另外饮食方面也要科学的搭配,营养要均衡。在病情急性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休息,最好是卧床休息,缓解期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进行活动,但是也要避免手指用力,更要避免撑床提重物等的动作,以免加重关节畸形,可以适当地做肢体伸展运动,散步和抓握活动等,防止关节废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对称性的多滑膜关节炎,并且也会出现关节外的病变,会导致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日常生活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有寒冷或者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刺激等都会成为疾病的诱发因素。
王伟
发布时间: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