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血管性病变疾病,属于良性的真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突出皮面的结节状肿物,颜色鲜红或暗红,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状或分叶状,形叶草莓,故名。瘤体柔软,有一定压缩性。好发面部、头皮、颈部、肩背部、外阴部,也见于任何部位。多见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病例可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称为混合型血管瘤。出生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或缓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创面久治不愈,从而留下疤痕影响美观。
就治疗方法而言,临床上一直以来根据各医疗机构自身条件选择激光、冷冻、手术切除、微波、核素等方法治疗,其中疗效最好,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就是核素与激光,对于这两种方法治疗婴儿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也存在不同的争议,有人认为核素属于一种放射性物质,存在疤痕、白斑、致癌等后遗症的风险,而有人认为激光治疗婴儿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有创伤、痛苦大、预后留疤痕不适宜婴幼儿治疗,同时也不能达到美观的效果。
据上海医院婴儿血管瘤核医学专家介绍,用于婴幼儿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治疗的核素常用的有两种核素90锶和32磷,用于治疗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的32磷敷贴由于治疗时间较长,患者自身不易准确掌握其性能,容易留下白斑等后遗症,近年来已逐渐被淘汰。核素90锶治疗婴儿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国内开展的较晚,但也有二十年左右,治疗的经验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下面就核素治疗的相关内容作介绍。
90锶主要原理为β射线的电离作用。发射β射线,通过电离作用使病变组织发生形态及功能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发生炎性改变、萎缩,以至血管闭合,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达到治疗目的。
经β衰变成,再经过β衰变变成Zr,在这些连续衰变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为0.65MeV和2.2MeV的β射线,其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是2.2MeV的β射线。后者在组织中的最大穿透距离为11cm,且其剂量随组织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深1mm处组织剂量53%,2mm处为26%,3mm处为12%,而6mm处仅剩1%,所以特别适合数毫米的浅表性疾病治疗,对治疗域的周围及全身器官无损伤,使用安全可靠。毛细血管瘤经照射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炎性改变,血管壁出现早期退化,从而使血管闭合,达到治疗目的。
血管内皮细胞对β射线的敏感性通常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发育愈不成熟,对射线越敏感。早治疗,可以防止血管瘤由皮肤向深部发展造成治疗难度加大,而且疗程短,效果好,辐射剂量也少,发生色素沉着等现象消失亦早。此外,还可避免随年龄增长皮肤血管瘤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因贻误治疗可能引起的终生功能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