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胰腺癌到底如何形成的?这个问号在医学界长期找不到线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昨天传出消息:该院生物医学研究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管坤良、熊跃,研究员雷群英等率领的科研团队,历经三年攻关找到胰腺癌发生恶化的“微环境”,该研究有望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可能。昨天,研究成果以“乳酸脱氢酶A去乙酰化导致胰腺癌发生”为题,在国际权威杂志《癌细胞》上刊登,引起国内外专家关注。
据悉,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胰腺癌临床表现十分隐匿,发病迅速、治疗困难。病人对放化疗不敏感,又易转移,其中90%的病人无法手术根除治疗。临床显示:直至今日,胰腺癌病人5年存活率低于5%。
三年前,管坤良、熊跃、雷群英率领的团队,先着手研究人体内“乳酸脱氢酶A”。雷群英解释,“乳酸脱氢酶A”是临床肿瘤诊断的重要指标。所谓“乳酸脱氢酶A”,是人体内一种能产生乳酸的代谢酶。正常情况下,人体适量的乳酸可作为能量来源的补充,不会对机体产生副作用;但如果乳酸产生过多,就会“左右”肿瘤生存的微环境。数十年来,科学家的研究都集中在“乳酸脱氢酶A”是如何产生的,但对如何调控“乳酸脱氢酶A”的基因转录水平,始终束手无策。
研究团队历经攻关,发现在调控“乳酸脱氢酶A”的过程中,乙酰化发挥关键作用。专家进一步补充,“乙酰化”是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一种。人体如同“战场”,蛋白质则是在生命运动中直接上阵的“士兵”,一旦“赤手空拳”的蛋白质被乙酰“武装”起来,便会有所变化。具体说来,被乙酰化的“乳酸脱氢酶A”会失去大部分的催化活性,破坏作用也被大大抑制;此时,体内其他辅助蛋白则会“一鼓作气”,将乙酰化的“乳酸脱氢酶A”拖到细胞溶酶体里降解、清除,继而改善肿瘤生存的微环境。
针对这一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团队继续对应乳腺癌、肝癌、胰腺癌等肿瘤进行样品分析。分析结果令人惊喜:在胰腺癌的早期,“乳酸脱氢酶A”乙酰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这意味着,胰腺癌病人体内的“乳酸脱氢酶A”非但催化活性较强,而且肿瘤细胞大量积累,促使了其转移、浸润、侵袭与恶化。也正因此,乙酰化“乳酸脱氢酶A”今后或可作为临床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标志,一举扭转胰腺癌发病隐匿、难以早期诊断的现状。
业内专家评价,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该研究成果,非但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长远看来,还可为胰腺癌的靶向药物研发提供方向,继而有望改善胰腺癌现有治疗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