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杨春喜
3684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发布时间:2024-03-23
浏览:15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口服降糖药的研究进展胰升血糖素肽-1(GLP-1)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激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一种位于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GLP-1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对2型糖尿病患者,则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作用,并能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GLP-1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途径,但是由于其半衰期短,易降解,并且因为它是一种肽类而需要注射,限制了它的应用,研制GLP-1类似物及受体兴奋剂可能解决此缺点。其他口服降糖药还有胰升血糖素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激动剂、钒化合物、淀粉样多肽类似物、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糖原异生抑制剂等。胰岛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的吸收速度、起效速度均较普通胰岛素快,具有胰岛素类似的生物效应,与胰岛素相比,不仅更加安全方便,而且避免了抗体引起的胰岛素耐药性。长效胰岛素类似物NN304是一种酰化胰岛素类似物,注入机体后,在血流中结合到白蛋白上,具有长时间的作用,失活时间迟于人胰岛素,活性延长,还可防止抗体的形成,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验证期,可望近期会应用于广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剂型,一般皮下注射。患者需承受反复注射的麻烦和痛苦,且长期用药后,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等副作用及耐药性。为此,多年来国内外药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如直肠、颊部、鼻腔、胃肠道等途径及透皮吸收、输入泵等剂型,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均未能在临床应用。近年来,对胰岛素的非注射途径给药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胰岛素的黏膜传递需吸收促进剂,而其种类繁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其刺激作用,以及长期使用是否影响上皮完整性。用微粒作为载体包裹胰岛素避免破坏、促进吸收,也许是很有前景的口服给药方法。目前,在克服渗透障和酶障等方面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无突破性进展。胰岛素吸入肺部给药由于其吸收面积大,通透性高及酶破坏少,可能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非注射给药途径。胰腺移植胰腺移植是当前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成功率较高,但存在外分泌处理上的复杂性和手术并发症。近年来自体胰岛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及异种胰岛移植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广泛推广这些成果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胚胎干细胞移植为胰腺移植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但其临床应用尚待时日。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重组及转基因技术,再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克隆,或特异性阻断胰岛自身免疫来治疗1型糖尿病。细胞工程和基因疗法必将为糖尿病治疗开拓广阔的前景。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彻底治愈糖尿病,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必将研制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征服糖尿病这一困扰人类的难题。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任子宇)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研究:糖尿病病因新进展
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也是保证人体内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的主要激素之一。一些人之所以患上糖尿病,就是因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据报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一旦需要胰岛素供应,一种名为InsP7的特殊分子便会发出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信号,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β细胞中,负责调控这种特殊分子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从而导致胰腺β细胞不能正常分泌人体所需的胰岛素。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说,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给糖尿病治疗带来新思路人们今后可以开发能修复控制InsP7基因的方法,从而促使胰腺β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荣春红
发布时间: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