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何峰
3582
所有文章
50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治疗心梗 双管齐下 标本兼治
治疗心梗 双管齐下 标本兼治
发布时间:2024-03-23
浏览:5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急性心肌梗死冬季和早晨高发

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年之中冬季发病最多;二是一天之中早晨发病最多。早在一百多年前,国外学者就已经发现心血管病的这个规律,并将早晨称为心血管病的“魔鬼时间”。

除了季节性规律外,心肌梗死还有类似“日出而作”的时辰性规律,其发生与高血压一样表现为“日出而升”。

为什么会有这种季节和时辰规律呢?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时,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代谢增强,同时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这一切都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在清晨,由于生物钟效应,太阳升起,人体觉醒,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各种激素浓度上升,生理代谢活动增强。上述这一系列变化,使已有病变的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情况进一步加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心梗发生。

研究发现,急性心梗或心绞痛的这种晨峰现象,在60岁以上老年组中更为明显:7~8点是5~6点的2倍,而8~9点是5~6点的3.1倍,这与美国学者报告的约40%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上午这个“魔鬼时间”基本一致。

预防心梗:观念更新,关口前移

动脉硬化是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的慢性病理过程。因此,预防动脉硬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倡导“观念更新,关口前移”。21世纪的健康新观念是“二十养成好习惯,四十指标都正常,六十以前没有病,八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一百岁,快快乐乐一辈子”。

据著名的52国“Internet”研究,以下9项因素可以预测90%的急性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少运动、缺少蔬菜水果、紧张心理和酗酒。这就是说,只要能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祛除这些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秋末初冬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日照减少,温湿度下降,温差增大,自然界的这些变化会使人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一叶知秋,尽早做好准备,对于防止心梗发生至关重要。

双管齐下—既要防“冬季高峰”,又要防“清晨高峰”;标本兼治—在努力纠正上述引起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同时,更要注意生活细节,避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防“冬季高峰”要做到两“补”一“保”。一是补营养,营养好就不怕冷。补营养以食补为主,方式以炖补为佳,少用煎、炒、炸,这样可少用油盐,而且还可适当加入一些滋补药材,使食疗、药疗浑然一体。其中萝卜羊肉汤就是荤素搭配,色鲜味美的冬补绝配。羊肉蛋白质比例比猪、牛、鸡、鸭、兔肉高,脂肪比例低,有最佳的“蛋白质热动力效应”,吃后会觉得浑身暖和。二是补水分,充足的水分可防血液浓缩黏稠,对预防心梗和中风很重要。一天喝8杯左右水,保持尿量约1500毫升,并且尿色淡黄、清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晨尿,如果量少、色呈深黄则表示缺水。“保”是指保暖,气温骤降时及时增添衣物。外出时做好头、手、足保暖,特别是头部保暖,对预防两个高峰极为重要。并常用热水泡手、泡脚,以改善微循环,增强抵抗力。

防“清晨高峰”要做到三个“一”。醒来一杯水:一夜睡眠,人体会丢失500~600毫升水,清晨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故应立即补水;清晨一次药:及早空腹服药吸收快,对防止“晨峰”很重要;记住一句话:老人要过慢生活。具体做法就是坚持三个半分钟和三个半小时(详细内容请见本刊2002年第3期“新春奉献”夹页小册子《让健康与您同在》)。金庸先生就是这样,他说自己“性子很慢,不着急,做什么事都是徐徐缓缓,最后都做好了”。

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席说过,一旦患了心梗,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天衣无缝地使病人恢复到病前状态。因此,急性心梗重在预防,好医生是不让人得病的医生。在冬季即将来临之际,有必要提醒中老年朋友,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注意细节,防微杜渐,以便安全度过冬晨的“魔鬼时段”,让健康常在,让生命之树常青。

编者小注:一叶知秋—看到一片树叶飘落在地,就预知秋天即将来临。医学上借此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疾病发展的趋向。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