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血管瘤的症状根据其分类不同而有所不同,国内传统的分类以形态学为依据(1863年Wirchow),把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三类,其中毛细血管瘤又分为草莓状血管瘤、葡萄酒斑血管瘤两种。
(一)草莓状血管瘤:有被称为毛细血管瘤。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出现淡红色边界清、不高出皮肤的先驱斑,迅速增生,变成鲜红色、高出皮肤的草莓状肿块,柔软、压之褪色。粘膜和内脏的毛细血管瘤常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二)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体位于皮下,质软而呈囊性感,皮肤隐现蓝色。
(三)橙色斑:又称新生儿斑。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肤,轻压退色,常在数月内自然消退。
(四)葡萄酒斑:深红不规则片色斑,不高出皮肤,指压不退色。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按比例增大,不会消退。
(五)蔓状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肿瘤位于皮下,呈迂曲多索状,有博动、震颤和皮肤温度增高,受累肢体可有增粗、增长。
(六)血管球瘤:多位于掌、足底的皮内或皮下,可见紫红色皮下肿块,扪到小结节,常有触痛。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该分类法虽然有形象、直观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该分类法难以反映血管瘤病变的本质。
1982年Mulliken以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学特征结合病变的临床行为为依据提出了新的生物学分类方法,将先天性血管病变(国内统称为血管瘤)分为属于真正肿瘤的血管瘤和发育异常的血管畸形两大类。根据所含血管类型的不同分又将其分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动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畸形。按血管内皮细胞病特征进行分类,血管瘤的表现为:
(一)为胚胎性良性肿瘤性畸形,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生后自然消退的生物特性,常在新生儿期出现,2~3个月后即进入增生期,瘤体迅速增大,8个月至1岁左右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一部分在5岁内完全消退。
(二)血管畸形:以异常血管扩张及沟通,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组织表现为特征。主要由静脉起源,偶有毛细血管、动脉、淋巴管组合而成,可伴有动静脉瘘。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蔓状血管瘤、极少部分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所谓的淋巴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多于出生时发现,其中橙色斑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均不会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