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在云南省首次进行的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中,23位HIV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有22位获得成功,生下了22个健康宝宝。
卫生部出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当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时候,母婴传播,似乎终于开始得到应有的关注。
本次特别报道记录了云南和河南两地母婴阻断项目的故事。它们是中国母婴阻断的第一步。
其间悲喜,预示了希望,也预示了未来的荆棘。
母婴阻断:在未干预情况下,HIV母婴传播发生率达15%-50%。据统计,全球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孩子,造成每年约80万个新生儿感染HIV,HIV感染使全球新生儿死亡率增加75%。HIV的母婴传播有三个渠道:宫内、分娩和母乳喂养。因此,有效的阻断方式是产前服药、剖宫产和产后杜绝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在宫内、分娩和母乳喂养这三个传播渠道中,通过分娩传播的概率最大,占70%-80%。
一位小心翼翼的艾滋妈妈
在全国的孕妇中,HIV阳性的比例并没有普查的数据。西南某地的个别地方曾做过哨点监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务工作者告诉本报,在这些哨点监测中,孕妇的HIV阳性率为0.37%。
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只在纸上,而现实中,记者试图采访艾滋妈妈的努力几乎全都落空。她们如此飘忽,难以触摸。
“南方周末来了一个记者,想见你,谈谈艾滋病母婴阻断的事,好不好?”
“不!我不想让人家知道我是艾滋病人。以后不管我在不在了,我的父母还在,儿子还在,要是让人家知道了,他们就没法生活了。”“可是如果你能站出来,让大家了解母婴阻断,会让更多的艾滋妈妈生下健康的孩子。”
“。..。..”这是11月1日,杨欣平医生和张菲的通话。
杨欣平原是昆明某医院感染科的医生,现已调到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工作。张菲(化名)是23个做了母婴阻断的人中,记者惟一联系上的艾滋妈妈。
就在通话之前几个小时,张菲第一次把儿子送到了幼儿园。妈妈是HIV感染者,儿子是健康人。这天,开朗快乐的小家伙,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哭了不到5分钟,就止住哭声,跟妈妈说声“再见”,跟着老师欢蹦乱跳地走向小伙伴们。
张菲最终同意接受记者采访,前提是:不录像、不录音、不拍照,不问真名、年龄、地址、职业。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张菲短发,脸色有点苍白,时不时咳嗽几声。杨医生后来告诉记者,这可能是她进入艾滋病发病期的症状。同时出现的还有张菲的母亲。听说女儿要见记者,她不放心。
是杨欣平开车将母女二人接来的,到了医院会议室,杨欣平将会议室的门锁上,不让任何人进来。
张菲的左边坐着杨欣平,右边坐着母亲。这是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两个人。
两年前,张菲挺着大肚子,到一家医院进行围产保健。医生为她做了HIV检测,结果是阳性。当天晚上,受到刺激的张菲突然分娩,这时离她的预产期还有20天。那家医院紧急打电话找到了杨欣平所在的昆明某院,杨欣平火速冲过去,告诉她,孩子被感染的可能性是30%,如果她接受了母婴阻断干预,那么这个概率将会降到10%。
“为了孩子,做什么都行。”张菲说。一切顺利,张菲生下了一个男孩儿。两年以后,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前一周,张菲去医院对儿子进行了第二次血液检查,显示儿子HIV阴性。张菲激动得当场给杨欣平打电话,一边说,一边哭。
在她心中,杨医生是他们母子的救星。
而张菲的母亲一个月前才知道女儿的病情。此前杨欣平帮张菲瞒住了一切。
一个月前,身体健康的丈夫与张菲闹矛盾,与岳母也不和。在争执中,丈夫说:“你女儿是艾滋病你知道吗?她没几年好活了!”母亲这才知道。“我自己有病,一个人承担痛苦就行了,不想让家里人再为我难过。”张菲曾从电视上看到,一个人打电话告诉家人他得了艾滋病,家人的反应是:“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们管不了!”张菲说:“我也怕家里人会这样。”说到这里,眼泪滚了下来。杨欣平悄悄递给她纸巾。
“我怎么会不管她?”母亲也哭了,“我们站出来,希望对社会有用,也盼望社会来帮助我们,给她治疗,不要让我白发人送她这黑发人。”
张菲将纸巾递给妈妈,“我心态很好,什么时候死啊?这样的事我才不想。反正痛苦也是过一天,开心也是过一天,不如开开心心的!孩子那么健康……”说到孩子,她眼睛发亮,脸色也红润起来,“那小家伙,太聪明了,太调皮了!我们折腾不起了,所以送到幼儿园,让他去折腾老师吧。”她笑起来,眼睛里还含着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