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刘国凯
3459
所有文章
24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发布时间:2023-10-12
浏览:26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常见于临床的检查方式,主要用于脑部和肿瘤疾病的诊断。核磁共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性,在外加磁场内,经过射频脉冲的激发后产生信号。这些信号由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通过复杂的处理和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成像。其原理简单来说是使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来激发氧质子,使其吸收特定量的能量而发生磁共振现象。一旦停止发射射频脉冲,被激发的氢原子核将逐渐释放吸收的能量,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持续过程,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被称为持续时间。

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被检查者会置身于一个大型磁体内,类似于一个大圆筒。通过射频的激发,人体内不同器官的氢原子核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产生射频脉冲,再经过线圈的吸收形成图像,因此核磁共振的成像实际上是对人体内氢原子核的成像。

核磁共振是目前医院中使用率最高、准确度最高的一种检查方法。希望本文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愿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