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朱航
3644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肝癌介入治疗方法介绍
肝癌介入治疗方法介绍
发布时间:2024-03-21
浏览:9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肝癌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法,可减轻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痛苦,延长他们的生命,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行ⅱ期手术切除,小肝癌患者可获临床治愈。

由于肝癌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就诊时大多属中晚期,加之多数患者合并肝硬化,故手术切除率较低,因此大多数患者只能接受不开刀的非手术治疗。在目前非手术疗法中,介入治疗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常用者有经血管途径(如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经皮肝穿刺途径(如超声波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法可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命,减轻其痛苦,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行ⅱ期手术切除,小肝癌患者可获临床治愈。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在高分辨率x线影像引导下,局部麻醉后从外周动脉(通常为大腿根部)插入直径约1.5毫米的微细导管至肝脏肿瘤供养动脉,直接注入抗肿瘤药物(通常是抗癌剂与碘油进行混合-乳化),然后堵塞肿瘤的血管,使肿瘤遭受化学毒性和缺血/缺氧双重打击。这种治疗方法对正常组织影响很小。另外,术后抗癌药物经肝脏缓慢释放至体循环血液,具有持续低剂量化疗效应。术后局部无创口,一般6~8小时可下床活动。此法适用于不适合手术、血液供应较丰富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另外,由于“碘油-抗癌药物乳剂”对肝癌有特殊“亲和”作用(即只沉积于肝癌组织)和高吸收x线特性,术后3~4周做ct扫描有利于评价疗效和发现微小病灶。一般经2~3次治疗后,多数病灶可获得控制,病变范围广泛者需要重复多次,两次治疗的间隔视肝功能情况而定,以5~6周为宜。

经皮肝穿刺肿瘤原位灭活

用直径1~1.5毫米左右的特制穿刺针直接经皮肤穿刺至肝脏病灶区,引导穿刺的方法有ct、磁共振、超声波等,以超声波引导最普遍,麻醉视患者情况可用全麻或局部麻醉。具体治疗方法有:

⑴注入灭活肿瘤的物质:如将无水酒精注入肿瘤组织内,直接杀灭癌瘤,适用于肿瘤直径≤3厘米者,对于非均质性肿瘤、纤维丰富和存在粗大分隔的肿瘤疗效不佳(酒精在这类组织内渗透不均匀);也可将50%醋酸直接注入瘤组织,其渗透性和细胞毒性优于无水酒精。在同等剂量下,醋酸的局部组织坏死效应是无水酒精的3倍。

⑵向肿瘤内导入热能:在活体状态下,为了使肿瘤细胞死亡,应使瘤组织内的温度达到50~100℃、持续时间≥10分钟。目前临床应用产生热能的技术有射频、微波、激光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波等,产生热能的机理各异,以前两项应用最普遍,疗效也最肯定。以微波和射频为例,高热能量通常首先集中在穿刺针端的周围,通过邻近组织的热能传输使深部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

⑶经皮穿刺冷冻治疗:目前临床经验尚不多。

单发病灶、直径≤3厘米者是经皮肝穿刺治疗的最佳适应症;病灶直径≤3厘米、数目≤3个,亦可首选此方法;最近有人将病灶直径≤5厘米、数目≤5个也纳入经皮肝穿刺介入治疗的范围。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多发性病灶,特别是血液供应丰富者,宜先做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做经皮肝穿刺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治疗效果。

12下一页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
肝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和肝转移癌的血液供应90%~95%来自于肝动脉,5%~10%来自于门静脉,因此在治疗上,可以将导管输送到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区域,在此区域内注射化疗药物、栓塞剂,如此操作可以在局部提高化疗药物的作用浓度,同时阻塞肿瘤供血血管,阻断肿瘤的供血、营养而引发肿瘤坏死。肝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该病治疗的方式中包括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其中介入治疗主要是进行血管,介入通过肝动脉,灌注栓塞剂以及化疗药物等,从而起到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以及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肝癌的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介入和血管外介入,血管内介入分为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以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两种。
王东
发布时间: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