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李红冬
3646
所有文章
9
查看次数
2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慢性淤胆型肝炎的病理基础
慢性淤胆型肝炎的病理基础
发布时间:2024-03-19
浏览:2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临床上,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淤胆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受到炎症的侵害,胆红素摄取、转运、结合及排泄均受到影响,所以淤胆是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损伤、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

慢性淤胆型肝炎的病理基础

巩膜、皮肤深度黄染。皮肤疡痒,血清胆汁酸、胆红素增高。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酸转肽酶(AL)升高,但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显著下降,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相对较轻。

淤胆:肝细胞性和阻塞性黄疸肝组织中都月出现胆色素,毛细胆管扩张,出现胆栓;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内出现胆色素颗粒。细胞内胆色素不易与脂褐素区别。

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中均存在毛细胆管和胆小管扩张,暴发性乙型肝炎,汇管区周边环绕淤胆的胆小管,新生胆小管。

超微病理显示,在淤胆时有胞浆膜改变,微绒毛肿大、畸形、减少,桥粒也减少。淤胆型肝炎时有肝小叶中心区坏死,同时肝细胞内支架微管破坏,肝细胞生物代谢异常。有硬化结节时,胆小管可能有挤压扭曲。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