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发生病变,最终形成血栓或微栓塞导致血管闭塞,形成腔隙性软化病灶。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塞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为78/10万,我国腔隙性脑梗塞在全部脑梗塞和缺血性梗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6%和36.9%,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等因素有关。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这是因为人到中年以后,血液黏滞度会增加,血脂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这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下降,加之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硬化等。当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叠加时,就容易出现小动脉闭塞,诱发腔隙性脑梗塞。糖尿病对微小血管的不良影响也可导致腔隙性脑梗塞。另外,颈内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发现,当存在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时,同侧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增加,50%以上纯腔隙性脑梗塞可能系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
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多位于脑深部,如大脑白质、内囊、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等处,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大多发病缓慢,12-72小时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临床症状与梗塞灶的大小和梗塞部位有关。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部位的,多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病灶位于丘脑部的多表现为半身麻木,并有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表现为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吞咽困难,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和脑血管性痴呆。
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如能在起病早期得到诊断并给予适当治疗,多数在2周内可完全恢复。应当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塞容易多次复发,其长期死亡率与其他类型脑梗塞几乎没有差别。因此,张志文强调指出,腔隙性脑梗塞早诊、早治、早防十分重要。由于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症状较轻,短期预后好,部分患者甚至医务人员对其未给予足够重视,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情加重或多次复发,导致大面积脑梗塞。他提醒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病症,预防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保健,禁烟少酒,合理运动,规律生活,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中年之后要定期体检,对心脏、血管、血脂等异常情况及时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