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20年前,每家每户的生活写照是下班后买菜回家做一顿香喷喷的晚饭,收拾好碗筷后坐在灯下缝缝补补。快入冬时,将棉被拆开,棉花晒几天,再重新缝好……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上了“脚不沾地”的紧张生活,生存压力迫使我们丢掉了许多生活技能。
首先,堵车、通勤时间长等“城市病”让下班后回家做饭成了奢望。工作一天后,再加上长时间的交通,很多人到了家根本不想动,更别提做饭了。而年轻人小时候被父母灌输“家务事不用你操心,好好学习就行”的观念,让很多人即使结了婚、有了孩子,也还没学会做饭,不得不继续依赖父母。2013年天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80后”和“90后”夫妻,两个人都不会做饭。虽然网络和手机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外卖,但也带来了地沟油、高油高脂等健康隐患。
其次,织毛衣、针线活等技能也在消失。过去,几乎人人家中都有织毛衣用的针线。刚入秋时,老太太们就会坐在一起织毛衣,你跟我学两招花样,我跟你说说经验。这不仅能让家人穿上更合身的毛衣,还促进了邻里、亲人间的沟通。而扣子掉了、衣服破了,都有老妈妙手回春地缝补。再看现代人,扣子掉了找人补,被子脏了找人洗,衣服袜子破了直接丢掉。有人说,父辈们感情出了问题,更多的是去试着修补;年轻人感情有了问题,却像丢破衣服一样,随手就丢掉了。不得不说,生活观念的变化的确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最后,男人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少。以前,我们的老爸能换灯泡,会修桌椅,掏过马桶,扛过煤气罐,这些简单的小事现在却成了不少年轻男性的难题。买个灯泡来回跑三四趟,要不是瓦数不对,就是螺口对不上;椅子坏了,却发现家里连锤子、螺丝刀都没有;马桶堵了,更是下不去手,直接打电话找人来修。
针对上述变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指出,社会分工精细化是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的必然结果,但也会导致人们掌握的技能单一化。总体来说,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了,这体现了社会进步,是件好事。但从个人角度来说,生存技能的缺失让生活少了很多乐趣。
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则表示,掌握多元的生存技能是一个人了解世界、了解自我的过程。学习生存技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不断获得进步和他人的肯定。技能掌握得越多,安全感就越强,价值感和尊严感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很多人上了岁数后出现抑郁情绪,就是因为身体机能下降,某些技能难以完成,使得价值感降低所致。
傅春胜说,学习生存技能是积累人生阅历的好机会。学到一门技能犹如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比如小两口一起做饭,你择菜,我做饭,你刷碗,我擦桌子,双方在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再比如,为心爱的人织一件毛衣,虽然辛苦费力,但这种爱的表达是难以找到替代品的。张侃也表示,掌握几样生活技能并展示出来,是生活情趣的体现。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了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整天沉溺在虚拟网络中的人难有这种热情。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