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赵晓东
3601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如何计算三伏天
如何计算三伏天
发布时间:2023-11-14
浏览:29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三伏天这段时间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计算它呢?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湿热的时期,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具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现在,让我为您介绍如何计算三伏天,一起来学习吧。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气温最高、湿度较高、闷热的日子。这里的“伏”指的是隐藏或避开盛夏的意思,根据《史记》的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称,是指在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天按照农历计算,通常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

根据我国古代的气候规律,前人早已规定了计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每个伏持续十天,总计三十天。”有些年份中伏持续二十天,这样三伏天的总长度就变为四十天。

每年的三伏天时间不固定,中伏的持续时间也不一致,需要查阅历书进行计算。但可以用简单的“夏至三庚”这四个字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初伏为十天,中伏为十天或二十天,末伏为十天。在中国,古代流行使用“干支纪日法”,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的六十种不同名称来记录日期,循环使用。每当日期中包含“庚”字,就称为庚日。

庚日的“庚”是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庚日每隔十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按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如果在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如果有五个庚日,中伏就为二十天。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年份三伏天持续三十天,而有些年份则持续四十天的原因。

总结一下,三伏天中的每一伏都是十天,是根据天干的十数来计算的。因此,划分三伏天的方法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这一天即为第一伏的开始;十天后再出现一个庚日,即为第二伏的开始;再过十天,出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为第三伏的开始。

举个例子来说,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6月21日,这一天对应的天干是辛日。然后再过28天,就是第三个庚日,也就是2006年的7月20日,即第一伏的开始;再过十天,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这时进入了第二伏;再过十天,又出现一个庚日,而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8月9日,这时进入了第三伏。

对于2007年来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也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再过十天,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再过十天,又出现一个庚日,但此时立秋还未到来,再过十天(这时中伏持续二十天),又是一个庚日,即8月14日,进入了第三伏。

因此,每年进入三伏天后都会感受到酷热,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为二十天),是最炎热的。民间有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形容了中伏天气的酷热。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