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梅核气即西医所说的“癔球症”,是一种胃动力性疾病。所谓“癔”者,即主观精神上一种带夸张性的感觉。癔球症就是主观感觉在咽喉部有一种团块状物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常间歇发作,多见于女性特别是更年期女性,也见于许多同时患有慢性咽炎的患者。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梅核气的著名方剂,首载于《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清代尤在泾亦有详细记载,且言之凿凿。如果在门诊只要遇到诊断为梅核气的病人,一律投以半夏厚朴汤,仅仅只对少数人有效,笔者也曾为此感到困惑、迷惘。后在临床中仔细探究,审证求因,将梅核气分为三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可谓柳暗花明,豁然洞天。
一、气滞痰郁
见于初发不久的病人,咽部不适如物梗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伴有胸部胀满,闷塞,郁郁不宁。舌苔白腻而滑,脉弦滑。
本类型即半夏厚朴汤的主证,亦可加青皮、枳壳、全瓜蒌以助气行痰,每获良效。
二、痰气互结、痰热内扰
因湿痰壅塞,与郁气互结,日久化热,痰热内扰。除“梅核气”证外,兼见虚烦不得眠,心怯意乱,时有恶呕。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宜半夏厚朴汤合温胆汤加减。
方药:半夏、茯苓各12g,厚朴、苏梗、郁金、浙贝母、枳实、竹茹、生姜各10g,陈皮、甘草各6g,大枣4枚(擘)。中病即止,勿需久服。
三、阴虚热结、痰气交阻
本型多伴有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部异物感,如囫囵在喉。时有刺激性呛咳,咽痛,常伴咽干唇燥,咽部充血或呈紫暗色,咽后壁可见炎性滤泡。舌质红,苔薄,脉沉细而数。
治宜化痰解郁、养阴清热。
方拟半夏厚朴汤合养阴清肺汤、旋复代赭汤加减。
方药:半夏、茯苓各12g,厚朴、苏梗、胆南星、玄参、麦冬、川贝母、射干、丹皮、山豆根、白芍各10g,生地15g,代赭石30g(包先煎),旋覆花10g(包煎),甘草8g。
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经方是宗,重为圭臬。但临床有差别,当法之而不泥。医者意也,亦易也。易则善变,乃医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