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何峰
3582
所有文章
54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长期失眠易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失眠易引发多种疾病
发布时间:2024-03-17
浏览:6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长期失眠易引发多种疾病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缓解疲劳,恢复体力及精力,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效率,密切关乎人体健康。充足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但调查数据表明,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电子产品的普及等,人们的睡眠时间及质量受到影响,失眠、健忘等已经成为不少人生活中的常态。

超三成中国居民睡眠质量不及格

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电子产品不断普及,似乎都在不断将人们的入睡时间往后推,加班、应酬不断,睡前刷微信、微博,也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尤其是年轻人。忍不住要问一句:睡眠去哪儿了?

一些调查数据也表明,人们的入睡时间不断后延,睡眠时间也在缩短。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约27%的人有睡眠障碍。而我国患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的比例明显高于世界水平,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今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数据表明,36.2%的居民睡眠质量不及格,也就意味着有数亿国人受到了睡眠障碍的困扰,而且这一人群还在不断扩大。根据今年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超过三成的居民睡眠质量不及格。调查表明,有12%的成年人患有失眠症,经常失眠的人占到了35%-42%,最近十多年来,失眠人群中增幅最大的是大中学生和上班族,包括IT从业人员、白领等,从年龄上看,15-25岁、45岁左右及60岁以上是失眠高发期。

神经衰弱可能与追求完美的个性有关

从病因上来看,失眠、健忘及心悸等都有可能是由神经衰弱引起的,而神经衰弱的产生与人们自身性格及生活状态等密切相关。神经衰弱是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的产生还可能与人们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专家指出,人们自身的一些个性特征容易使有些人成为神经衰弱的易感人群,包括凡事要求特别严格、追求完美并缺乏压力调节能力的人,相比之下,这类人群更易因生活、工作等引起紧张感和疲劳感,从而产生神经衰弱。

另外,人们所处的生活状态也与神经衰弱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繁忙无序,人们的作息规律、睡眠习惯等都容易受到破坏。此外,缺乏充分的休息导致紧张和疲劳得不到恢复也是神经衰弱的易发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脑力劳动者发病占86%以上,这也间接地说明神经衰弱与过度脑力劳动有关。

神经衰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临床研究发现,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会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

从发病原因来看,神经衰弱涉及社会、家庭、心理和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性是关键环节。对于神经衰弱患者,一般来说,采取心理治疗、脑神经系统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措施,配合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体育锻炼,患者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症状会得到缓解。

失眠会导致患中风的风险增大

神经衰弱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脑力不足、精神倦怠及情绪波动,易怒易烦、失眠多梦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神经衰弱属于阴虚阳亢,用脑过度容易耗伤阴血,导致心肾不交,从而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悸等症状。

就睡眠而言,充足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睡眠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睡眠是身体进行调整、修复的过程。作为人体休息的一种形式,睡眠不仅可以缓解及消除疲劳、促进人体恢复体力及精力等,还有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充足的睡眠还可以延缓衰老。

相反,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临床研究证明,长期睡眠不足及睡眠障碍会导致人体患中风的风险增大,尤其是对于40岁以下人群。另外,睡眠不足及睡眠障碍还会诱发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如脾气暴躁、记忆力下降、判断力减弱、性格改变等,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分裂、肿瘤等疾病。除此之外,长期失眠也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疾病相关。失眠还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等身心疾病,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可能是普通人的两倍,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

■健康贴士

谷物粗粮可促进睡眠

为保证更好的睡眠,在睡前应自觉避开一些不利因素,包括饮用含咖啡因饮料、睡前运动或从事脑力工作、大量饮酒及房间太冷太热或太亮太吵等。在家中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悬挂遮光效果好的窗帘,将门窗密封,睡前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可饮用温热牛奶,平时多吃黑芝麻等谷物粗粮、菠菜等绿叶蔬菜,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入眠。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