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杨冬
3508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无排卵性功血的发病机制
无排卵性功血的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24-03-20
浏览:7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导读:任何月经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均可导致月经失调和异常子宫出血。这类非生殖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性子宫出血称功能失调性出血(简称功血)。功血分为无排卵型和排卵型两类,前者占80%,后者较为少见。

专家指出,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前期。青春期未婚少女生殖道器质性病变少见,除血液病所引起的急性月经过多外,绝大多数为无排卵性功血。

无排卵性功血的发病机制

绝经前期卵巢开始衰退,易发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精神创伤、应激状态、营养不良、内分泌代谢紊乱等都能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等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节律紊乱,导致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分泌量比例失调,引起排卵障碍。

在雌激素(E)的长期刺激下,子宫内膜渐进性增生、增殖,由于缺乏孕酮(P),内膜腺体不能进行分泌相改变,子宫内膜肥厚,腺上皮过度增生,血管密度异常增加,间质内螺旋小动脉迂曲缠绕,绝大多数发生结构异常。除过度增生外,由于雌激素的不规则刺激,致使结构紧密的基质或致密层没有获得良好的发育。这种异常增生使缺乏相应的组织结构支持的子宫内膜组织异常脆弱,极易自发出现表浅破溃而出血。

正常人内膜间质内的酸性黏多糖(AMPS)是在雌激素刺激下合成,并通过聚合,形成间质的基础物质和基底膜,排卵后随着孕酮的出现,AMPS合成阻断,并开始降解,这一去聚合作用通过溶酶体释出某些酸性水解酶进一步增加。经过AMPS的去聚合,基质与基底膜的物理特性发生改变,黏稠性减弱,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在细胞与血管之间自由交流,内膜可获得充足营养。

无排卵型周期缺乏上述去聚合作用,AMPS持续存在,血管通透性下降,影响子宫内膜的营养物质交换,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脱落而出血。同时由于阻止了正常月经周期内膜崩溃所必要的改变,妨碍子宫内膜正常脱卸,使内膜呈非同步性剥脱,造成内膜长期持续性出血。子宫内膜的螺旋动脉结构异常,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收缩功能,剥脱创面的血管断端不能闭锁,致流血不止,血量增多。

由此可见,无排卵性功血出血过多和持续延长,不仅是因为有较多子宫内膜组织的脱落,更重要的是组织不规则、随机的破损伴有多血管通道的开放,血管失去节律性收缩而不能自行止血。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