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彭华
3652
所有文章
2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哪些宝宝比较容易患上近视眼
哪些宝宝比较容易患上近视眼
发布时间:2023-02-09
浏览:22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预防宝宝近视要从小开始,尤其是以下几个宝宝。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他们患有近视。我们要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用眼卫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婴儿近视只是时间问题。

容易近视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睡眠少的孩子容易近视。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加速期,特别是7-9岁和12-14岁,如果人为减少或剥夺儿童的睡眠时间(作业过重),部分儿童会患上近视。

2.出生体重低的孩子容易近视。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的孩子,青春期前容易近视。这主要是由于低出生体重儿先天发育不良,后天不利因素导致眼轴发育过长。

3.早产儿容易近视。早产2周或以上的孩子,儿童期往往近视。这些儿童的近视机制与低出生体重儿童相同。

4.父母近视,孩子容易近视。近视的遗传度随着度数的加深而增加。一般来说,300度以下的近视和遗传关系不大;300-600度近视与遗传密切相关;几乎所有60度以上的近视都与遗传有关。

一般情况下,宝宝出生3个月时,视力为0.012-0.02,6个月时为0.05。所以1岁以下的孩子远视能力比较差,1岁时是0.2。之后每增加1岁视力会增加0.2左右,5岁时会达到正常的1.0。12岁孩子眼球发育完全成熟。

如果孩子的眼睛没有问题,这个时期一般不容易发生近视。但由于眼球发育异常或近视的遗传因素,在此期间可影响儿童视力,因此尽早检测儿童近视是最好的方法。

要有耐心,要善良,多表扬鼓励,争取孩子的配合,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反应慢、笨拙、不活跃、不愿意玩游戏,或者看东西爱歪着头、皱眉、眯眼。他们经常坐在靠近电视的地方,用手揉眼睛。放学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不清黑板,学习成绩下降或者阅读距离很近。看了不到半个小时,他们的眼睛就会变得又酸又肿。

家长和孩子,尤其是有近视遗传倾向的孩子,一定要仔细观察,配合幼儿园和学校,定期检查视力,及早发现孩子的近视。

最后强调,发现近视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是定期检查视力,一般3-6个月检查一次,但必须验光才能确诊近视。

眼保健操可以预防近视。

针对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呈上升趋势,相关专家提醒,预防是治疗近视最重要的途径。预防近视最重要的方法是戴合适的眼镜和做眼保健操。不要迷信市面上的各种防近视设备。

专家认为,眼保健操仍然是预防近视的重要手段。找准穴位,精心操作是关键。专家强调,少年眼保健操中的“闭目沉思”和“远眺”两个环节,可以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改善紧张感,所以在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据了解,我国中小学推广眼保健操始于上世纪60年代,北京是最早推广眼保健操的城市。40年来,眼保健操逐渐得到完善和简化,成为中小学预防近视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学生负担的日益加重和电脑、电视、游戏机的普及,青少年用眼数量增加,但眼保健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虽然超过70%的学生表示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但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找不到正确的穴位。专家建议,校医和老师应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眼保健操姿势。

矫正近视最好戴眼镜。

专家表示,由于儿童年龄小,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眼疾没有特别的症状。所以家长要仔细观察,最好带孩子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

如果发现孩子斜视、与你亲近、怕光,或者歪着头、歪着脸等异常现象,家长有必要带孩子去看医生,尽早发现弱视、斜视、屈光不正等眼疾。平时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经常用手揉眼睛,防止沙眼感染;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给孩子提供专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专家建议:

如果有眼疾家族史,家长应在孩子1岁前带孩子去眼科检查。对于3-6岁的孩子,无论视力好坏,都需要到医院的眼科进行全面的检查。8-16岁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高峰期。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长时间看距离很近的东西,不要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或运动,坚持做眼保健操。

另外,近视发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的矫正方法就是戴眼镜。家长一定不要相信某些仪器和药物。验光配镜要去正规医院。街上经常有眼镜店宣称“科学配镜,宜马上做”,而他们大多忽略了散瞳验光这一步,而散瞳验光恰恰是儿童青少年在获得配镜师配镜前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因为孩子年龄越小,镜片的弹性会越强,调节力也会越大。对于屈光不正的孩子,如果不进行散瞳验光,会隐藏一些调整,从而影响验光的准确性。

通过专家介绍的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宝宝患上近视。所以要坚持专家的观点,保护好宝宝的眼睛。如果您对宝宝近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登录相关网站咨询详情。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