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疾病的原因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和感染因素有关。
(2)发病机理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免疫引起组织损伤,由淋巴细胞介导。实验证明,该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被黑素细胞表面抗原致敏,致敏淋巴细胞以黑色素为靶细胞进行攻击。也就是说,黑素细胞不仅是免疫反应的抗原,也是致敏淋巴细胞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在患者体内已经检测到针对色素膜各种成分的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抗体是针对黑素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抗体通过抗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机制破坏黑素细胞,说明是体液免疫引起的自身免疫。
杉浦伊藤认为,这种疾病是一种黑色素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诱导这种自身免疫的抗原位于黑素细胞的表面。在正常人体内,由于抗体免疫监测系统工作,免疫活性细胞不会对自身黑素细胞产生免疫攻击。这种状态被称为免疫耐受。然而,当患有该疾病时,对自体黑素细胞的免疫耐受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因素而终止:①免疫监视系统的原发性功能障碍;②黑素细胞发生了一些变化,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发生了改变。
2.免疫遗传学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众所周知,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密切相关。杉浦伊藤公司在一组患者中检测到HLA-A、B、D位点抗原。结果表明,HLA-BW54抗原频率为45.2%,对照组为13.2%。LD-Wa抗原阳性率为66.7%,对照组为16%。HLA-BW54和LD-Wa的相对危险率分别为4.9和10.5,即携带这两种抗原的发生率是非携带者的4.9倍和10.5倍。HLA-BW54和LD-Wa分别是HLA-B和D位点抗原。白人身上没有这两种抗原,所以被认为是远东人特有的抗原。此病多见于日本和东方,欧美白人较少见,这也说明此病与免疫遗传密切相关。Ohno还证实,该病患者DR4和MT3的相对风险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5.2倍和74.5倍。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该病与HLA-D(DR)位点抗原(MT3)密切相关。所有具有D(DR)位点抗原的病例均为MT3阳性,表明该病与免疫遗传因素密切相关。DR4和MT3也是日本人和远东人特有的抗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与HLA的相关性见。
3.病理该病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脉络膜组织学:病变为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周围的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的结节性肉芽肿,中心无坏死。上皮样细胞是具有透明细胞质的大细胞,包含许多细胞器、溶酶体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内可见黑色素颗粒。脉络膜表面有突入的德伦-富克斯结节,由变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虹膜睫状体的病变本质上与脉络膜相同,是由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病变。有时有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迹象,但虹膜中上皮样细胞的形成不如脉络膜中明显。
角膜上皮内黑素细胞和黑素颗粒减少,朗格汉斯细胞增多。正常的朗格汉斯细胞只能在浅层见到,但这种病也可以在基底层见到。
皮肤的病理改变与角膜上皮相同,即黑素细胞和黑素细胞减少,而朗格汉斯细胞增多,同样见于基底层。表皮中有少量淋巴细胞和轻度炎性细胞浸润。一般真皮内没有黑素细胞,但在臀部“蒙古斑”的位置有被认为是来源于母斑的黑素细胞,黑素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有连接融合现象,与在色素膜中看到的一模一样。真皮内细胞浸润较轻,无上皮样细胞形成,偶见淋巴细胞与上皮样细胞浸润。除朗格汉斯细胞外,真皮中还有与杆状颗粒细胞相同的细胞,具有主动迁移和吞噬功能。
根据观察到的黑素细胞特征,可分为浅表型和深层型。色素膜、脑膜、内耳和真皮中的黑素细胞属于深层型,而角膜环上皮和表皮中的黑素细胞属于浅层型。两类黑素细胞的特征明显不同,即深层型黑素细胞失去了黑色素合成的功能,电镜下该类型细胞的细胞壁较薄,基底膜不完整。相反,浅层黑素细胞具有活跃的黑色素合成功能,细胞膜没有深层基底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