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1.脑脊液检查目前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出血性梗死患者脑脊液压力常增高,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后期出现白细胞和吞噬功能。蛋白质含量也增加了,糖和氯化物都正常。
2.血尿便常规和生化检查主要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关。
1.有时脑部的CT扫描不与出血前的CT扫描相比较,很难与原发性脑出血相鉴别。临床表现为血肿的患者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和亚急性期CT表现为高密度影,慢性期逐渐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有强化作用。脑部增强CT扫描显示低密度区有脑回或斑片状或块状强化阴影。对于明确诊断的患者,不建议进行增强脑部CT扫描。
Hacke等根据CT表现将该病分为4型。①出血性梗死ⅰ型:即小斑点密度沿梗死边缘增加。②出血性梗死ⅱ型:梗死区大片融合斑点状阴影,无占位效应。③脑实质血肿ⅰ型:血量不超过梗死面积的30%。具有轻微的占据效应。④脑实质血肿ⅱ型:高密度血凝块占梗死面积的30%以上,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1)发病率: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后并发局部局灶性出血,根据各种报道其发病率在3% ~ 43%不等。可能与脑梗死后定期动态CT观察有关。出血性脑梗死多见于梗死发病后1 ~ 2周,大面积梗死更为常见,均为原梗死灶出血及周围水肿,多表现为原症状体征的加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病情有变化的患者应及时进行CT检查,因为脑出血早期高密度病灶的阳性率为100%,有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动态CT观察也是必要的。
(2)病灶分布:李耀等报道48例中MRI证实出血性脑梗死9例,CT证实39例。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间为发病后2-21天。病灶分布如下:颞叶16例,顶叶2例,颞顶叶8例,颞枕叶4例,颞枕顶叶5例,基底节区8例,丘脑3例,小脑2例。4例梗死最大切片直径小于3cm3 ~ 4 cm,10例;4 ~ 5 cm,18例;5cm以上,16例。其中梗死灶大于同侧大脑半球一半的大面积梗死11例,脑室受压9例。刘正松等报道出血性脑梗死21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面积梗死8例,小脑半球大面积梗死3例,多发性梗死10例。出血表现为不均匀片状或点状出血15例,单个血肿6例,其中3例血块超过梗死面积的30%,16例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呈占位效应。治疗后恢复期CT表现为12例出血呈低密度阴影,周围无水肿,基本吸收。5例血肿吸收改善;手术清除血肿后好转2例;血肿扩大2例。
(3)表现类型:①非血肿型:原梗死区继发性高密度影,表现为点状、斑片状、带状或环状散在混合密度影或块状高密度影,范围小于2cm×2cm。临床上,原有的神经系统症状没有加重。②血肿型:原梗死区继发性高密度影呈片状、块状,单个或多个血肿范围大于2cm×2cm,常有占位效应,病灶周围水肿明显。
2.脑MRI检查出血性脑梗死一般不能通过MRI确诊。①急性期:T1加权像为高信号或正常信号;T2加权图像稍有低信号改变。②亚急性期:T1和T2加权图像均呈高信号改变。③慢性期:T2加权图像呈低信号。
3.脑血管造影显示,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现闭塞血管,后期发现原有闭塞血管的再通及造影剂外渗。
4.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显示房颤、频发早搏、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可有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性心脏瓣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