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鞭虫多寄生在人体肠道内,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有腹痛、腹泻、便血、直肠脱垂、贫血、瘙痒等。轻度患者没有症状或只有腹泻。当感染严重时,特别是幼儿可出现慢性腹泻、粘液血便、腹泻、脱肛、体重减轻和贫血。粪便中有虫卵可以确诊。甲苯咪唑等治疗有效。
鞭虫症是一种由寄生在盲肠、阑尾,有时也寄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旋毛虫成虫引起的疾病。卵在土壤中发育3周,成为受感染的卵。人咽下后,幼虫钻入结肠粘膜下层,成熟后虫体后部挂在肠腔内,便于交配产卵。旋毛虫成虫前细后粗,形似鞭子。雄虫体长30 ~ 45 mm,后段明显粗壮,多数卷曲,末端有十字刺。这种十字刺隐藏在初级刺的可收缩鞘中,鞘的末端呈球形,周围有小刺。雄虫体长35 ~ 50毫米,尾端钝圆,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厚部前端,周围有许多小刺。消化系统由口腔组成。咽部细长,被杆状体包围。村庄体由一排村庄单元组成。杆状细胞是一种活跃的分泌细胞,每个杆状细胞都有一个通向咽腔的开口,因此杆状细胞中可能存在一个转运系统,将细胞中的物质转运至咽腔。虽然杆状体的功能还不完全清楚,但有学者发现杆状细胞具有蛋白酶和酯酶活性,并能分泌消化宿主细胞的酶。实际上,杆本身就是鞭虫的一组咽管腺体。咽与肠相通,肛门位于虫体后端。
卵呈纺锤形,大小为(50 ~ 54) × (22 ~ 23) μ m,纵轴两端有透明结节,卵壳较厚,由脂层和壳层组成。蛋白膜外层被胆色素染成棕色,内层透明。卵中含有微小颗粒的卵细胞。卵子排出人体时,蛋壳内的细胞还没有分裂。雌虫每天产卵约1000 ~ 7000粒。虫卵随病人粪便排出,在外界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3 ~ 5周后发育成感染虫卵。人吞下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胃肠道后,被感染的虫卵在小肠内孵化幼虫,在向大肠迁移的过程中发育成成虫。一般成虫寄生在盲肠和阑尾,偶尔也寄生在大肠其他部位。蠕虫的头部可以钻入黏膜表面或黏膜下层,从肠黏膜中摄取营养。后段厚的部分在肠腔内往往是游离的。从被感染的卵被吞食到成虫产卵需要1 ~ 3个月。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5年左右。
病变
成虫旋毛虫以其细长的前段插入肠粘膜甚至肠粘膜下层,从组织和血液中摄取营养。再加上分泌物的刺激,肠粘膜组织出现轻度炎症或点状出血,还可见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少数患者由于肠壁炎症、细胞增殖和肠壁增厚而形成肉芽肿。有学者用51Cr观察,测得每条鞭虫每天使宿主失血约0.005ml。所以一般患者不会出现盆腔血的症状。当感染严重时(即寄生虫数量超过800),鞭虫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另外,免疫学研究表明,人体感染鞭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鞭虫的杆状体是功能性抗原的主要来源。
粪便中鞭虫卵的检测是诊断的基础。检验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聚合法、水洗自然沉淀法。定量平板-甘油玻璃计数法(Gaten改良法)可用于确定感染程度。结肠镜检查也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手段,以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寄生虫通常与一些内科疾病有相似的症状,因此在诊断时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