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75岁的王老伯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已有10年病史。他性格开朗,精力充沛,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年前,他患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后,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与医生保持联系。目前使用预混胰岛素50R,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血糖控制理想。但近一个月来,王老伯经常感到头晕乏力,睡眠质量较差。他昏昏沉沉,情绪受到影响。为了帮助王老伯尽快恢复以前的精神状态,医生建议他住院一段时间。
入院后,医生仔细询问了王老伯的病史。除了头晕、乏力、失眠,医生发现,这半年来,王老伯使用的预混胰岛素50R剂量一直在减少,但自我监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仍在理想范围内,甚至血糖偏低。王老伯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胰岛素剂量在减少,但血糖水平没有异常升高,反而呈现低血糖的趋势?是不是他的胰岛功能恢复了,胰岛素的用量减少了?
肾病患者为什么要用短效胰岛素?
王老伯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医生认为与他的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关,也就是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自身代谢和排泄体内产生的胰岛素和外部注射的胰岛素都有延迟,容易导致胰岛素在体内蓄积,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最终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2008年,国外糖尿病专家做了一些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在糖尿病病程长、有心脑肾并发症的老年患者中,当血糖控制过严时,糖尿病患者并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增加了死亡率。主要原因之一是低血糖导致死亡风险增加。
夜间低血糖是长效胰岛素使用中的禁忌。
听了医生的解释,王先生将信将疑:那为什么我平时不觉得饿,也没有出汗、手抖、心慌等低血糖现象?建议王东老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进行72小时血糖监测。三天后,监测结果显示,王老伯夜间血糖低于3.9mmol/L,白天血糖波动较大。夜间低血糖是临床使用中效、长效胰岛素的大忌,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而且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保护性神经反射功能受损,即即使发生低血糖,患者也可能意识不到,尤其是晚上睡觉时。低血糖更是不易察觉,临床上称之为“未被发现的低血糖”,增加了死亡风险。
发现问题后,医生及时与王老伯沟通,建议其停用预混胰岛素,使用短效胰岛素控制三餐前血糖。没多久,王老伯头晕乏力失眠症状好转,血糖监测显示无低血糖。
看到王老伯又恢复了以前的精神状态,医生由衷地为他高兴,王老伯终于又可以睡个好觉了。同时也想再次提醒广大“糖友”,尤其是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糖尿病肾病等的糖友。血糖的变化不能“跟着感觉走”。一定要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积极配合医生,制定安全有效的降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