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孙松朋
3593
所有文章
1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布时间:2023-01-30
浏览:2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疾病的原因

抗磷脂抗体是指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ACL)或一组针对其他磷脂或磷脂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抗磷脂抗体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用细菌免疫动物可以诱导抗磷脂抗体的产生,这表明感染因素可能发挥了作用。此外,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一些研究报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HLA-DR7和DR4的频率增加。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HLA-DR53的频率较高。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栓形成,所有的临床表现都与之相关。过去,人们认为抗磷脂抗体只针对带负电荷的磷脂。现在发现抗磷脂抗体可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一种或多种与磷脂结合的血浆蛋白或这些蛋白-磷脂复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β2-糖蛋白ⅰ (β 2-GP ⅰ)和凝血酶原。其他磷脂结合蛋白包括蛋白C、蛋白S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如血栓调节蛋白。抗磷脂抗体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主要是抑制蛋白C的抗凝途径,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可诱导蛋白C的活化,活化的蛋白C在蛋白S和因子V的协同作用下可使活化的因子V(Va)和ⅷ (ⅷ A)失活,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化,阻断凝血的进一步发展,达到凝血与抗凝的生理平衡。抗磷脂抗体可抑制蛋白C的活化,从而阻断上述反应途径,抑制蛋白C的抗凝途径,促进凝血和血栓形成。此外,抗磷脂抗体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中组织因子(因子III)的表达,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另据报道,抗磷脂抗体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花生四烯酸,减少前列环素和前列腺素E2的产生,从而促进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的粘附和血栓形成。②抗磷脂抗体作用于血小板,可增加活化血小板释放A2(血栓烷A2,TXA2)。血栓素A2可进一步激活其他血小板,刺激血小板释放多种化学因子,导致血小板的连锁激活。活化的血小板通过其表达的表面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纤维蛋白原是连接不同血小板的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2)发病机理

APL抗体引起APS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APS血栓形成的机制与APL抗体有关。磷脂本身是正常抗凝体系中的成分之一,APL抗体与抗凝体系中的某些蛋白质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凝血异常。β2-糖蛋白ⅰ(β2-糖蛋白ⅰ,一种载脂蛋白)本身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活化而具有抗凝作用,与APL抗体或抗β 2GP ⅰ抗体结合时,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减少症是由IgG APL抗体作用于位于血小板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TC)而引起的。当血小板被激活时,PTC被暴露出来,并与APL抗体结合,破坏和聚集血小板。APL抗体也可与红细胞的PTC结合,引起溶血性贫血。此外,APL抗体对内皮细胞和前列环素的作用以及与补体受体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交叉反应也可能是发病机制的一部分。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