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疾病的原因
浅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与浅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和感染引起的静脉内膜损伤有关。也可因瘀血而常发生于静脉曲张的浅静脉;部分病例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异常;口服避孕药和怀孕也可能与浅表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有关,但没有确切的证据。此外,一些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胆管癌,已被证明能释放一些凝血物质,并可能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目前没有相关的内容描述。
(2)发病机理
1.外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外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四肢直接外伤后,沿静脉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性条带。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皮下瘀斑。外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部位,多为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所致,是目前最常见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类型。血栓性浅静脉炎在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中很少见。临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一般持续数天或数周,有时需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浅静脉。血栓形成可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发生在不是大隐静脉主干的静脉曲张分叉处。除了一些二次伤害,相当一部分往往没有诱因。血栓性静脉炎常表现为静脉曲张处触痛性硬结,周围有红斑。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形成反应扩散到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滞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处。
3.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1932年,De Takats提出手术、注射治疗、损伤或放疗后的隐性感染、静脉曲张是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血液中的l型或其他非典型细菌类型可能在该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种特殊类型的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是脓毒性静脉炎。脓毒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长期静脉输液后,以静脉化脓为特征,常伴有脓毒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
4.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1845年,Jadious首次描述了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其特征是不同部位反复发生浅静脉血栓形成,但最常见于下肢。虽然已发现大量致病因素,但仍无确切因素,可能与2种疾病密切相关:
(1)内脏癌的体表表现:1856年,Trousseau首次报道其与癌症有关;Sproul注意到,胰尾癌患者容易发生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2)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常伴有血管炎,如多关节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Buerger报道19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8例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盐野谷随访了25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其中43%发生了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上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还见于结节性红斑、白塞病等。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蒙多氏病,是指前胸壁、乳房、肋缘、上腹部浅静脉血栓形成,继发炎症性改变。蒙多氏病较为罕见,其静脉炎症通常局限于上乳前壁部分(胸外侧静脉)、跨越乳房皱襞的乳房下部、沿肋缘和上腹部的区域(胸静脉和上腹部静脉),以及从乳头下部延伸至下剑突和上腹壁的区域(上腹部静脉)。表现为局部体检发现压痛和索状结构,皮肤绷紧或上肢抬高时更明显。目前病因尚不明确,除了上肢突然用力和牵引损伤静脉构成本病的致病因素外,也可能与恶性肿瘤有关。最近有报道称,Mondor病多发生在乳腺手术、长期口服避孕药、遗传性蛋白C缺乏、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