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1.心律失常史:心率过快过慢、房室收缩不协调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心脏是否正常,心脏的代偿功能如何。常见症状包括心悸、乏力、头晕和晕厥,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和心力衰竭。婴儿可能会突然出现脸色苍白、拒绝进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儿童通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正常窦性心律的物理诊断:婴儿100 ~ 140次/分,1 ~ 6岁80 ~ 120次/分,6岁以上儿童60 ~ 100次/分。根据心脏听诊和脉搏的节律和频率,可以初步作出以下判断:
(1)心率快而均匀: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扑伴1∶1或2∶1房室传导。
(2)心率快且不规则的患者:房颤、房扑伴不规则房室传导、窦性心动过速伴早搏。
(3)心率缓慢均匀: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心率缓慢、不规则患者:心动过缓及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伴早搏、第二房室传导阻滞。
(5)心率正常和不规则患者: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早搏、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些心律失常可能会改变心音。第一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时,第一心音往往减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第一心音增强。房颤时心音强度不一,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时第一心音有时较大,称为“炮声”。
刺激颈动脉窦的方法有助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让孩子仰卧,面向颈部。先触摸胸锁乳突肌前方的颈动脉脉搏,然后在下颌角的搏动点向颈椎方向按压按摩。先按右侧约5 ~ 15s,同时监测心率。如果心率没有变化,改为按左侧,但不要同时按两侧。窦性心动过速可通过按压颈动脉窦使心率略有减慢,但放松后会恢复原来的心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终止或不变;房扑刺激颈动脉后加重房室传导阻滞,故心率可降至原来的1/2。
心律失常主要靠心电图诊断,但多数病例可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
1.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可根据生理或解剖基础进行分类。临床上常用两种分类方法,心律失常可分为:①兴奋异常起源;②传导障碍;③兴奋异常起源伴传导障碍。然后,根据心律失常发生的区域来指示心律失常的位置。早搏或心动过速可分为房性、交界性或室性;传导阻滞可分为窦性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或心室传导阻滞。
(1)窦性心律失常:兴奋起源于窦房结,但兴奋的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之外。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性心律和窦性停搏。
(2)异位节律:窦房结外兴奋引起的心跳,称为异位节律;可分为两类:①逃避或逃避节奏;②早搏及早搏或快速异位激动引起的心动过速、扑动和震颤。
(3)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可以是暂时性的、间歇性的或永久性的。根据传导阻滞的部位,可分为窦性传导阻滞、心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传导阻滞(包括束支传导阻滞)。
2.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分析方法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往往在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有些心律失常比较复杂,或者混合了几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分析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进行,必要时使用梯形图进行分析。
(1)心电图分析方法:
①P波:首先在常规导联确定是否有P波,然后根据P波的形态、方向、速度、规律性及其与QRS复合体的关系,判断兴奋的来源。窦性P波钝圆,在ⅰ、ⅱ、aVF、V5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在V1导联双向。速率因年龄而异,正常的每分钟心率范围为:一岁以下110 ~ 150次,一至三岁以下90 ~ 130次,三至六岁以下80 ~ 120次,六岁以上60 ~ 100次。
②P-R间期:随年龄和心率变化。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最短0.08s,最长0.18s。
③QRS复合波:分析QRS复合波的形状和间隔有助于确定心室冲动形成的部位和在心室中的兴奋过程。如果QRS复合波的形态和时限正常,可以确定为室上性兴奋的向下传导。如果QRS复合波较宽且变形,可能是心室自身节律、束支传导阻滞、心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兴奋的心室微分传导或预激综合征等。
然后进一步分析QRS复合波是间歇性出现还是连续性出现,与P波的关系以及P-R间期的情况,从而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2)梯形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在分析复杂心律失常时,根据心电图的特点,通过图解兴奋的起源和传导过程而绘制的图形称为梯形图。梯形图是用横线、竖线、斜线绘制的线条示意图。通常用三条线从上到下分别代表心房(A)、房室交界区(A-V)和心室(V)。A线和V线中的垂直线分别与P波和QRS波的起点对齐。房室交界线中的斜线表示冲动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过程,右下方的斜线表示冲动的正向传导,右上方的斜线表示冲动的反向传导,黑点表示兴奋的起源。"
分析复杂心律失常时,有时需要显示窦道传导关系。这时候就需要在A线上面加S线,S线就是S和A线之间的S-A。为了显示兴奋在心室中的传导,在V线下面加上E-V线和E线(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