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脑瘫患者很多。生活中出现脑瘫时,很多孩子会出现智力低下,没有表情的症状。在生活中,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我们来看看脑瘫的症状。
脑瘫的临床分类比较复杂。以往多采用Minear临床症状分类法,其特点是定义清晰,应用方便。它可以分为:
①痉挛型:最常见的类型,占脑瘫患儿的50% ~ 70%,包括双下肢型、四肢瘫痪型、偏瘫型和双偏瘫型;
②运动障碍型:包括多动型或手足徐动型、肌营养不良型;
③共济失调型;
④混合性,据Nelson(1978)统计,痉挛性下肢瘫痪占32%,偏瘫占29%,四肢瘫痪占24%,运动障碍和共济失调仅占14%。
脑瘫的临床表现不一,病情轻重不一。在严重的情况下,症状在出生后几天出现,表现为吮吸困难和肌肉僵硬。大多数病例只有在出生几个月后家人试图帮助他们起床时才被发现。主要临床类型的具体表现如下。
1.大脑痉挛性双侧瘫痪
脑痉挛性双瘫可累及四肢,下肢沉重,可独立存在,或伴有室管膜出血或侧脑室白质软化。发生率与早产程度密切相关。自采用新生儿监测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遗传因素不容忽视。Ingram(1964)首次提出这种疾病,而Litter(1862)首次提出缺氧-。
(1)刚开始常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数月后明显无力和痉挛,下肢较上肢更明显,无力首先累及内收肌,腱反射活跃,小儿腿部僵硬笨拙。双手抱起腋下的孩子时,不踢腿,腿还是原来的伸直或屈曲状态。大多数孩子的足底反射是拉伸的,孩子学走路比较晚,表现出特征性的姿势和步态。当他们迈小步时,会微微弯曲双腿。大腿的内收肌群力量很强,以至于小腿交叉,步呈弧形(交叉步态)。脚屈曲内收,脚跟不能着地。青春期或成年后,腿变细变短,没有明显的肌肉萎缩。被动运动肢体可感觉到伸屈肌,上肢轻度受累或不受影响,如手指笨拙僵硬。部分患者出现无力、痉挛,伸手拿东西时可超越目标。脸上能看到痉挛般的笑容,发音清晰或含糊。
(2)脊柱侧凸很常见,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或影响呼吸。患者很晚才学会自主排尿,但括约肌功能通常不受影响。痉挛性双侧瘫痪的亚型可伴有轻度小头畸形和智力低下。
2.偏瘫、截瘫和四肢瘫痪的婴儿
(1)先天性婴儿半身不遂:通常出生后,父母观察到孩子两侧肢体运动不一样。比如,如果他们只用手的一侧拿东西或抓东西,往往不会引起重视,直到4 ~ 6个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肢损伤通常在婴儿学会站立或行走时发现,儿童可自行坐起和行走,但比正常婴儿晚几个月;可见小儿肌腱反射明显反射亢进,通常为巴宾斯基征(),上肢屈曲、内收、旋前,足部为马蹄内翻足。有些孩子可能会有感觉障碍和视觉障碍,而精神障碍的孩子比脑瘫和轻偏瘫的孩子更少见,可能会有缓慢的语言。应注意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和双侧运动异常。35% ~ 50%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惊厥,有的孩子可能会持续终生。偏瘫侧的局灶性癫痫发作很常见,发作后可能会出现Todd麻痹。Gastaut等人描述了偏侧偏瘫综合征。几个月或几年后,由于偏瘫侧肢体的骨骼和肌肉发育迟缓,患者会出现偏侧肌萎缩和进行性瘫痪。
(2)获得性婴儿偏瘫:一般发生在3 ~ 18个月的正常婴儿数小时内,可有或无失语症,常以癫痫发作开始。癫痫发作后,偏瘫可能无法实现。年龄较小的患者语言完全恢复,接受教育的能力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功能恢复程度也不尽相同。当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出现手脚运动。
(3)小儿截瘫:表现为下肢无力和感觉障碍,躯干一定水平以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感觉丧失,常提示脊髓疾病。
(4)婴儿型四肢瘫:婴儿型四肢瘫与痉挛性双侧瘫的区别在于,后者常累及延髓肌肉,有严重的智力低下。
3.先天性锥体外系综合征
先天性锥体外系综合征可由脑痉挛性双侧瘫痪逐渐演变而来。根据病理基础和病程可分为产前锥体外系综合征和后天或产后锥体外系综合征。前者通常在出生后第一年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后者症状出现较晚,包括家族性手足蠕动、畸形性肌张力障碍和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常见的疾病有分娩时严重缺氧、红细胞增多症伴胆红素脑病等。最常见的脑部病变是壳核,丘脑和大脑皮质交界处的汉白玉状外观,是由于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增生,有髓纤维浓缩所致。
我们都知道脑瘫的症状是什么。生活中要经常锻炼,不要让脑瘫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生活中要注意保暖。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只要积极帮助孩子治疗。祝患者早日康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