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康云鹏
3553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了解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了解
发布时间:2023-01-30
浏览:5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人群中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正在增加。中老年患者比例很高。更严重的是,这种并发症在许多年轻人中发病率极高。会给我们的行动带来不便,严重的需要住院和牵引。为了有更透彻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根据髓核突出的部位和大小、椎管矢状径、病理特征、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而有很大差异。因此,要认识和判断这种疾病的症状,必须从其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推断。这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描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患者都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

①机制:主要是由于退变的髓核进入椎体或后纵韧带,对邻近组织(主要是神经根和窦-椎神经)造成机械性刺激和压迫,或由于邻近的脊神经根或窦-椎神经受到髓核内糖蛋白、β-蛋白和组胺(H物质)溢出的刺激,引起化学性和/或机械性神经根炎。

②表现:临床上常见持续的腰背部钝痛,仰卧位时减轻,站立时加重。总的来说可以忍受,允许适度的腰部运动和慢走,主要是机械压迫造成的。持续时间短则2周,对老人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另一种疼痛是腰部痉挛样的疼痛,不仅突然,而且难以忍受,需要卧床休息。这主要是由于缺血性神经根炎,即髓核突然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根血管同时发生缺血、充血、缺氧、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而椎管狭窄也可有此症状,但持续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躺在木床上,封闭疗法和各种脱水剂能起到早期缓解作用。

(2)下肢放射性疼痛:80%以上病例有此病,后一种可达95%以上。

①机制:与前者相同的机制主要是对脊神经根的机械和/或化学刺激。此外,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或“假性坐骨神经痛”)也可通过受影响的淋巴结的窦神经发生。

②表现:轻者从腰部到大腿后侧、小腿有放射性刺痛或麻木,直达脚底;一般可以忍受。严重时是从腰到脚的电击样疼痛,常伴有麻木。轻度疼痛的人还能走路,但步态不稳,一瘸一拐。腰部前倾或托住腰部,以减轻坐骨神经的拉伸应力。严重者卧床休息,更喜欢屈臀、屈膝、侧卧。所有增加腹压的因素都会加重放射性疼痛。由于屈颈可通过牵拉硬膜囊加重对脊神经的刺激(即屈颈试验),患者头颈部多处于仰卧位和伸展位。

放射性疼痛的肢体多为单侧,仅有少数中央或中央旁髓核突出的患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肢体麻木:多数伴有前者,仅有5%左右表现为麻木而不痛。这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中本体感受和触觉纤维的刺激。其范围和位置取决于所涉及的神经根序列的数量。

(4)四肢冷感:少数病例(约5% ~ 10%)自觉四肢发冷,主要是椎管内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所致。临床上经常发现患者在术后第二天主诉肢体发热,也是同样的机制。

(5)间歇性跛行:其机制和临床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生理基础;对于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窄者,髓核脱出加重椎管狭窄程度,容易诱发该症状。

(6)肌肉麻痹:腰椎间盘突出(脱出)引起的麻痹十分罕见,多为神经根受损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麻痹症状。轻则肌力减弱,重则肌肉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支配的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受累引起的足下垂最常见,其次是股四头肌(腰3 ~ 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

(7)马尾症状:主要见于有中央后部和中央旁髓核突出症状的患者,临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梗阻,阳痿(男性),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不受控制、双下肢不完全瘫痪等症状。

(8)下腹痛或大腿前侧疼痛: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累及腰2、3、4神经根时,下腹部腹股沟区或神经根支配区大腿前内侧疼痛。此外,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1/3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腰4 ~ 5和腰5 ~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基本相等。这种疼痛大多是牵涉性疼痛。

(9)患肢皮肤温度降低:与肢体的冷感相似,交感神经血管收缩是由患肢的疼痛反射性引起的。或者是因为脊椎旁边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引起坐骨神经痛,使腿部和脚趾的皮肤温度降低,尤其是脚趾。这种种皮温度降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患者中比腰5神经根受压患者更明显。相反,髓核摘除后,四肢发烧。

(10)其他:目测受压脊神经的神经根位置因受压程度、邻近组织受累程度等因素不同,可出现一些罕见症状,如四肢多汗、肿胀、骶尾部疼痛、膝关节放射性疼痛等。

2.腰椎间盘突出的迹象

(1)一般体征:主要指腰部和脊柱体征,是本病的常见表现,包括:

①步态:在急性期或神经根明显受压时,患者可出现跛行、一手放在腰上,或患足、怕负重、采取跳跃步态等。而轻者可以与常人无异。

②腰椎曲度变化:一般情况下,腰椎生理曲线消失,腰部变平或前凸减少。少数病例甚至有后凸畸形(多例合并腰椎管狭窄)。

③脊柱侧凸:这种症状很常见。根据髓核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脊柱向健侧或患侧弯曲。如果髓核突出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可通过脊柱向患侧弯曲来降低脊神经根的张力,故腰椎向患侧弯曲;相反,如果突起位于脊神经根外侧,腰椎向对侧多方向弯曲(图1)。其实这只是一般的规律。还有很多因素,包括脊神经的长度,椎管内创伤性炎症反应的程度,突出与脊神经根的距离,以及其他可以改变脊柱侧凸方向的原因。

④压痛和叩击痛:压痛和叩击痛与病变椎节基本一致,约80% ~ 90%的病例为阳性。棘突处叩击痛明显,为振动病灶叩击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相当于骶棘肌的椎旁。部分病例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背侧支受刺激所致。此外,脚跟两侧轻敲也会引起传导性疼痛。合并腰椎管狭窄时,棘间间隙可有明显压痛。

⑤腰椎活动度:根据是否急性、病程长短等因素,腰椎活动度受限程度差异较大。轻症时可接近正常人,而急性发作时可完全限制腰部活动,甚至拒绝测试腰部活动。主要情况是腰椎屈曲、旋转和侧移受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后伸也受到影响。

⑥下肢肌力和肌肉萎缩:视神经根受损情况,其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临床上对这组病例应常规测量大腿和小腿的围度及各组的肌力,并与健侧进行比较,观察记录,治疗后再进行比较。

⑦感觉障碍:其机制与前者相同。根据所涉及的脊神经根的位置,在该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障碍。阳性率在80%以上,其中后一种类型为95%。早期表现为皮肤过敏,逐渐出现麻木、刺痛、感觉减退。感觉完全消失的很少见,因为受累的神经根多为单节、单侧,所以感觉障碍的范围较小;然而,如果马尾神经被累及(中枢和旁中枢),感觉障碍将是普遍的。

⑧反射改变:也是本病的典型体征之一。当腰脊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活跃,随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临床上较为常见。5腰脊神经受损时,对反射无影响。当涉及第一骶神经时,跟腱反射受损。反射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标志:指通过各种特殊考试取得的标志。具有临床意义的主要包括:

①屈颈试验(林德纳征):又称林德纳征。要求病人站立、仰卧或坐起。考官把手放在头顶,向前弯曲。如果患侧下肢有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否则为阴性。椎管型阳性率达95%以上。其机制主要是由于颈部屈曲时硬脑膜向上移位,导致与突出物接触的脊神经根受到牵引。该试验简单、方便、可靠,特别适用于门诊和急诊。

②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状态下向上抬起。测量被动抬高的角度,并与健侧进行比较,称为直腿抬高试验。自从1881年福斯特首次提出这个实验以来,这个实验就得到大家的认可。神经根越低,阳性率越高(举升角越小)。另外,突起越大,根套处水肿和粘连越广泛,举升角度越小。

一般情况下,下肢抬起可达90°以上,老年人角度略有减小。因此,上举角度越小,其临床意义越大,但必须与健侧比较;双侧,一般60是正常和不正常的分界线。

③健侧肢体抬高试验(又称Fajcrsztajn征、Bechterew征、Radzikowski征):健侧肢体以其直腿抬高时,健侧神经根套可拉动硬膜囊向远端移动,使患侧神经根也向下移动。当患侧椎间盘突出于神经根腋部时,神经根被限制向远端移动,引起疼痛。如果椎间盘突出在肩部,则为阴性。当患者仰卧位,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坐骨神经痛为阳性(图2)。

④Laseque征:有人将此征与前者合并,也有人主张将其分开。即髋关节和膝关节置于屈曲90°的状态,然后膝关节伸至180°。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患者下肢后方有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其机理主要是由于伸膝时对敏感的坐骨神经的刺激和牵引。

⑤直腿抬高试验:又称Bragard征,即当直腿抬高试验达到正角度时(以患者主诉肢体放射痛为准),将患肢足屈向背侧,以增加坐骨神经的牵拉。阳性患者主诉坐骨神经放射痛加重。本实验旨在排除肌源性因素对直腿抬高试验的影响。

⑥仰卧提腹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做提腹提臀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此时,如果患者主诉患肢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⑦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抬起伸直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达到一定程度时,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疼痛为阳性。这项检查主要用于检查腰2 ~ 3和腰3 ~ 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但近年来也用于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阳性率可达85%以上。

⑧其他测试:比如?或腓总神经压迫试验、下肢旋转(内旋或外旋)试验等。,主要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现将常见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和体征列于表1。表2显示了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3.腰椎间盘突出(脱出)的分类根据髓核突出(脱出)的位置和方向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

(1)椎体型:即退变的髓核穿过下方(较常见)或上方(较不常见)的纤维环,再穿过软骨板垂直或斜向进入椎体中部或椎体边缘的髓核突出。过去,人们认为这种类型的腰痛是罕见的。事实上,如果能够对腰痛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这类患者不会低于10%。尸检材料显示,这种类型的比例可高达35%。这种类型可以分为:

①前缘型:指髓核穿入椎体边缘(下一个椎体的前上缘较为常见),使边缘出现三角骨样外观(故临床上有时误诊为椎体边缘骨折)。这种类型在临床上很常见。瞿绵宇(1982)在102名体操运动员中发现32例,占31.3%,高于一般发病率3% ~ 9%。可能与这组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活动有关。其机制主要是腰椎后伸,椎间隙压力增加,髓核前移进入椎体(图3A)。

脱出后根据病程不同,呈现不同形式,后期可在椎体边缘形成一部分骨赘。

②中度型:指髓核垂直或近垂直向上或向下穿过软骨板进入椎体,形成施莫尔结节状改变(如图3B)。由于临床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诊断困难,尸检发现约为15% ~ 38%。

突出的物体可大可小,大的容易被x光或CT和磁共振检查发现,而小的经常被遗漏。正常情况下,退变的髓核不容易通过软骨板上的小贯穿孔,但这种类型可由获得性损伤、软骨板变薄或只是通过残留的血管所致。

(2)椎管型:或称后路型,指髓核通过纤维环向椎管突出者。突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椎间盘突出”;穿过后纵韧带到达椎管的称为“椎间盘突出”。

根据突出(脱离)的解剖位置,可分为以下五种(图4)。

①中央型:手指突出(脱离)位于椎管前方中央,主要引起马尾神经的刺激或压迫。在某些情况下,髓核可通过硬膜囊壁进入蛛网膜下腔。这种类型的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膀胱和直肠症状。其发病率约为2% ~ 4%。

②旁中央型:突起(脱离)位于中央,但略偏向一侧。临床上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伴有根部刺激。其发病率略高于前者。

③外侧型:指位于脊神经根前部中间的突起,可稍有偏移。主要引起牙根刺激或压迫症状;在临床上最常见,约占80%。所以在提到这种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时,大部分都是按照这个类型来描述的。

④外侧型:突起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多以“脱垂”形式出现。因此,不仅可能压迫同一节段(内、下)的脊神经根,而且髓核也可能沿椎管前壁上移压迫上脊神经根。因此,如果进行手术探查,应注意检查。临床上比较少见,约占2% ~ 5%。

⑤最外侧型:即脱出的髓核向椎管前侧移动,甚至进入根管或椎管侧壁。一旦形成粘连,很容易被漏诊,甚至可能在术中检查时被忽略。所以临床上要注意,幸好它的发生率只有1%左右。

以上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一些症状的描述。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正处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时期,或者有类似上述症状的现象,希望您能多加注意,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提高预防力度,同时了解自己的腰部状况,对症下药,祝身体健康。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