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刘爱华
3586
所有文章
3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肥胖症的病因是什么?
肥胖症的病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03
浏览:12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肥胖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极大关注。纵观我们身边的人,再也没有肥胖的人了。超重不仅导致肥胖者活动不便,还容易引发许多其他疾病,影响深远。那么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疾病的原因

1.肥胖是由于人体内部因素导致脂肪代谢紊乱所致。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单纯性肥胖人群有家族发病倾向。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的单纯性肥胖的孩子比正常体重的父母所生的孩子高5 ~ 8倍。Vanllallie对1965 ~ 1970年出生的1333名儿童的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中有一方肥胖,他们所生的孩子的奇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 ~ 2岁至成年早期的肥胖儿童为1.3,3 ~ 5岁为4.7,6 ~ 9岁为8.8。

(2)神经心理因素

已知人类和许多动物的下丘脑中有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团。一对是腹外侧核(VMH),也称为饱腹中枢;另一对是腹外侧核(LHA),也被称为饥饿中枢。中心吃饱了就有饱腹感,不肯吃东西,但破坏了就大大增加食欲;饥饿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厌食,拒绝进食。两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在正常范围内,维持正常体重。下丘脑病变发生时,无论是炎症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外伤、肿瘤还是其他病变,如腹内侧核的破坏,腹外侧核都相对亢奋、暴食,从而导致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被破坏时,腹外侧核相对功能亢进,厌食,导致消瘦。此外,这一区域与高等神经组织关系密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摄食中枢。下丘脑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这种解剖特征使得血液中的许多生物活性因子容易迁移到那里,从而影响摄食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摄食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压力过大,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到刺激(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时,食欲受到抑制;迷走神经兴奋,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往往食欲亢进。腹内侧核是交感神经中枢,腹外侧核是副交感神经中枢,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但一般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者释放的胰岛素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胰岛素在促进脂肪堆积方面有显著作用。有人认为胰岛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总脂肪的指标和肥胖的监测因子。有人认为,血浆胰岛素浓度与总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异常褐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是近年来才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对应的是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分布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骨、颈背、腋窝、纵隔及肾周围。其外观为浅棕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白色脂肪组织是能量储存的一种形式。身体以中性脂肪的形式储存多余的能量。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脂肪细胞中的中性脂肪被水解利用。白色脂肪细胞的体积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个产热器官,即当机体进食或受到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上述两种情况分别称为食物摄入诱发生热和寒冷诱发生热。

当然,这种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褐色脂肪组织这种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的热量释放到体外,平衡机体的能量代谢。

5.其他的

暴饮暴食可通过刺激小肠产生过量的胃抑制多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垂体功能减退,特别是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出现一种特殊类型的肥胖,这种肥胖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和脂肪合成相对增加有关。临床上肥胖多见于女性,尤其是经产妇、更年期女性或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加,促进糖异生,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脂肪合成增加,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2.外因主要是饮食过量,活动过少。

当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所需的能量时,几乎全部转化为脂肪,储存在全身的脂肪银行中,除了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其中,由于糖原的储存有限,甘油三酯是人体热能的主要储存形式。如果经常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肪和糖类,脂肪合成会加快,就会成为肥胖的外因。往往活动量过少就会肥胖,比如在疾病恢复期停止体育锻炼、减少体力劳动或卧床休息、产后调养等。

简而言之,单纯性肥胖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单纯性肥胖的发生肯定是消耗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单纯性肥胖会导致许多不健康的代谢紊乱和疾病。例如高脂血症、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高尿酸血症。肥胖者患有以下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动脉粥样硬化、二型糖尿病、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痛风、骨关节病、子宫内膜癌、绝经后乳腺癌、胆囊癌、男性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呼吸系统可有低通气综合征、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缺氧、发绀和高碳酸血症。

(2)发病机理

肥胖是由于人体内部因素引起的脂肪代谢紊乱,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高胰岛素血症、异常褐色脂肪组织等有关。

1.遗传因素普通单纯性肥胖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在其发病机制中易起作用。如果父母双方体重正常,子女肥胖的概率约为10%,如果父母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率约为50%;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肥胖率上升到80%,同卵双胞胎患肥胖症的概率接近100%,但遗传模式不确定。而肥胖者的养子没有这么高的患病率,所以不能简单用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来解释。

瘦素又称脂联素,是体内由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脂肪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瘦素和食欲素的变化参与了肥胖的发病过程。它们是两种主要作用于下丘脑并具有相反作用的多肽。瘦素降低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导致体重减轻。食欲素刺激进食行为,导致肥胖。在生理条件下,当食物摄入量增加,脂肪存储量增加时,瘦素分泌增加,通过下丘脑发生一系列反应,如食欲下降,能量消耗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脂肪分解增加,脂肪合成减少,体重增加很少。当身体饥饿时,瘦素分泌减少,通过下丘脑出现一系列保护性反应,如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减少、体温降低等。与此同时,食欲素分泌增加,刺激进食行为,从而保持体重不会下降太多。在人类肥胖中,可能只有5%左右的人ob基因合成异常,这说明瘦素绝对缺乏。剩下的95%的肥胖者主要是内源性瘦素抵抗,瘦素受体和受体后紊乱,导致瘦素分泌的继发性增加,有点类似二型糖尿病。

2.神经心理因素人类和许多动物的下丘脑中有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团。一个是腹内侧核,也称为饱腹中枢;另一对是腹外侧核,也被称为饥饿中枢。中心吃饱了就有饱腹感,不肯吃东西,但破坏了就大大增加食欲;饥饿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厌食,拒绝进食。两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在正常范围内,维持正常体重。当脑膜炎、脑炎后遗症的疾病、外伤、肿瘤等病变发生时,下丘脑病变如腹内侧核的破坏,腹内侧核相对功能亢进和贪食,导致肥胖。相反,当腹外侧核被破坏时,腹外侧核相对亢奋,害怕进食,导致消瘦。此外,这一区域与高等神经组织关系密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摄食中枢。下丘脑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这种解剖特征使得血液中的许多生物活性因子容易迁移到那里,从而影响摄食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摄食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压力过大,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到刺激(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时,食欲受到抑制;迷走神经兴奋,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往往食欲亢进。

3.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肥胖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高,葡萄糖负荷刺激后分泌的胰岛素水平也高,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暴饮暴食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者释放的胰岛素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胰岛素具有显著的促进脂肪堆积的作用,其促进体脂增加的作用是通过以下环节实现的:

(1)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然后合成中性脂肪。

(2)抑制脂肪细胞对脂肪的利用。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肥胖者并没有高胰岛素血症,推测肥胖的原因有很多。

Facchinetti等人检查了13名肥胖儿童,发现血浆β-内啡肽水平升高,且不能被地塞米松抑制。据此推断,肥胖儿童的β-内啡肽不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控制,而阿片拮抗剂纳洛酮可使暴饮暴食现象消失。肥胖者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下调胰岛素受体,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胰岛素分泌增加可刺激食物摄入,抑制脂肪分解,从而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4.异常褐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肩胛骨、颈背、腋窝、纵隔和肾脏周围。其外观为浅棕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产热器官,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表达于褐色脂肪组织,通过其产热和解脂作用参与能量平衡和脂肪储存的调节。研究发现,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其在棕色脂肪组织中表达紊乱,产热和解脂作用明显减弱,脂肪储存量增加导致肥胖。

5.其他暴饮暴食可通过刺激小肠产生过量的胃抑制多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当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时,可能会发生一种特殊类型的肥胖,这种肥胖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脂肪合成相对增加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加,促进糖异生,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脂肪合成增加,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由于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对皮质醇和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因此四肢对皮质醇的动员比面颈部和躯干更敏感,而对胰岛素的脂肪合成不太敏感,使四肢的脂肪组织动员分解后沉积在躯干上,从而形成典型的向心性肥胖。性腺功能低下时,无论是绝经后的女性,有无睾丸的男性患者均有肥胖,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总之,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合成和动员分解,是由激素通过酶的调节来决定的。

值得强调的是,肥胖患者一定要进行饮食调整,否则所有的治疗都白费了。肥胖者应广泛摄取食物,变化越多越好,并养成不偏食的习惯。而不是禁食某种食物来减肥。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肥胖症的病因是什么
肥胖是一组一指疾病,被认为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脂肪的堆积总是因为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然而,肥胖可能是由长期或减少消费或两者兼而有之引起的。然而,这种能量平衡紊乱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肥胖者和正常人的细微差别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但却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可能是脂肪逐渐堆积,形成肥胖。肥胖家族有聚集的趋势,但在遗传基础上不能排除。共同的饮食习惯影响了一些人类肥胖和遗传因素,这些因素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但我认为人类的特殊肥胖是复杂的多因素、系统的多基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环境因素中,主要是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生活方式、运动和体力活动减少了能量消耗。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甜食或暴饮暴食油腻食物、油炸食物等,都会增加能量的摄入。生理热量多余的食物中,脂肪比糖更容易堆积脂肪,文化因素可以通过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肥胖的发生。此外,母亲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或出生时体重低的婴儿也更容易在成年后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时发生。
张忠
发布时间: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