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孙正
3598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布时间:2023-01-31
浏览:6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疾病的原因

1.先天性椎管狭窄在先天性发育过程中,腰椎弓根短,椎管矢状径短。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少见。

2.退变性椎管狭窄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是腰椎退变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退行性疾病包括:①腰椎间盘先退变;②椎体唇状增生;③后小关节也增生、肥大、粘连,伸入椎管。当上小关节增生时,上小关节背面与椎体后缘形成的下腰椎侧隐窝(腰4、腰5或腰3、腰4、腰5)变窄,神经根通过此处,故可被压迫;④叶片增厚;⑤黄韧带增厚甚至骨化,在椎管内占据一定空间,共同成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图1)。

腰椎管的矢状径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就像颈椎管和胸椎管一样,只是矢状径有差异。虽然较宽的椎管存在各种退行性变,但由于椎管内空间较大,不会出现椎管狭窄的症状,而在较小的椎管内,退行性变可引起椎管狭窄的症状,而相对较窄的椎管则不是先天性椎管狭窄,而是个体。

3.其他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

(1)腰椎滑脱,此平面椎管矢状径减小。

(2)中央腰椎间盘突出,占据腰椎管的空间,可产生椎管狭窄。两种情况都有明确的诊断,临床上不叫腰椎管狭窄症。

(3)继发性,如全椎板切除术后形成瘢痕,进而椎管狭窄,或椎板切除术后椎板相对增厚,导致局部椎管狭窄。这种情况很少见。

(4)腰椎爆裂骨折,椎体移位进入椎管,急性期静止,无症状,起身活动后或活动增加后可出现椎管狭窄症状。

(2)发病机理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临床特征。现在,它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在后面描述。

1.间歇性跛行

(1)临床表现:患者行走数百米(严重者仅数十步)时,一侧或两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然而,当你蹲下或坐下几分钟时,你可以继续行走。因为是间歇期,所以叫间歇性跛行。

(2)病理生理基础:上述临床症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下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导致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发生簇状和理性充血,继而发生静脉淤血,阻塞此处微循环,导致缺血性神经根炎。当你蹲下或坐下或稍微躺下时,因为肌肉活动的刺激源消除了,淤血的血管丛恢复正常,也就恢复了椎管的正常宽度,所以症状减轻或消失。

2.主诉与客观检查的矛盾

(1)临床表现:在疾病的每个阶段,都有许多主诉,特别是当患者长距离行走或处于各种增加椎管内压力的强迫姿势时。更有主诉,甚至可能出现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但多数在体检时无阳性发现,直腿抬高试验往往为阴性。

(2)病理生理基础:这主要是由于临床诊断前的短暂休息和屈曲体位的恢复,使椎管内容积增加,内压也恢复原状。同时根管内静脉丛充血的快速恢复也有助于消除症状。主诉和体检的这种不一致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夸大主诉”或“骗病”。但在疾病后期,由于各种附加因素,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管内粘连等,可构成椎管内持续性占位性病变,体征为阳性。然而,这一特征因动机而加剧。

3.腰部伸展受限和疼痛

(1)临床表现:指腰椎后伸时患者主诉的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双下肢或一下肢;但只要改变姿势,如向前弯腰或蹲下,在路上行走或骑车,症状就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姿势性跛行”。

(2)病理生理基础:本组症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管腔内有效空间的减少或消失。因为,当腰椎由中立位变为后倾位时,除了将椎管后面的小关节囊和黄韧带挤入椎管和神经根管外,椎管的长度也缩短了2.2毫米,椎间孔相应变窄,椎间盘突入椎管,神经根的横截面也增厚,导致椎管内压急剧升高。所以病人的后向延伸必然受到限制,各种症状也会因此出现。但当腰部恢复到直位或稍向前弯曲时,由于椎管恢复到原来的宽度,症状立即消除或减轻。所以这些患者虽然不能站得很高,但是可以弯腰走路,骑自行车(也就是姿势)。但如果同时并发腰椎间盘突出,当腰部不能继续向前弯曲甚至轻微弯曲时,也会出现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这种病理生理特征不仅引起上述三种临床表现,还具有其他临床表现,包括:

①腰部症状:表现为腰痛、无力、乏力等全身腰部症状,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窦神经受到刺激;但屈颈试验为阴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不同。

②下肢根性症状:多为双侧,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他们的特点是行走,休息后缓解或消失,所以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这组症状也是由椎管引起的。

和/或牙根管狭窄。

③反射异常:跟腱反射容易受到影响而减弱,主要是因为腰椎越低,椎管越窄,所以腰骶5-1段容易受到影响,跟腱反射受到影响;膝腱反射大多正常。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