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刘国凯
3459
所有文章
24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脑出血的病理机制
脑出血的病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3-02-03
浏览:10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据专家介绍,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患脑出血后,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瘫痪等症状。而且脑出血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是最好的,但是很多患者对这种疾病的病理机制并不是很清楚。为此,我们来看看专家的详细介绍。

(1)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血肿形成30分钟后周围组织发生海绵状变性。6h后,邻近脑实质随时间由近及远出现坏死层、出血层、海绵状变性和水肿。

除脑出血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还有外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血管舒缩麻痹、血脑脊液屏障损害、血液分解产物释放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的脑组织损害。

①大分子物质:血浆中的白蛋白、细胞膜成分的裂解和细胞释放的大分子物质均可参与脑水肿的形成。

②血肿内的血管活性物质:血肿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可扩散到脑组织,引起血管痉挛、血管舒张或血管通透性改变。

③血肿外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缓激肽、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增加,可加重脑组织的损伤。

④自由基:红细胞外渗受损,血红蛋白分解释放铁离子和血红素,可诱发大量自由基,加重脑损伤。

⑤释放活性酶:神经细胞含有大量溶酶体,各种水解酶释放到细胞质中,进一步损伤或坏死神经细胞。

⑥释放内皮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的内皮素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导致血管收缩,加重脑缺血。

⑦兴奋性神经毒性氨基酸:损伤区兴奋性氨基酸增加可促进神经细胞坏死。

⑧多种免疫反应的参与:多种趋化因子促进中性粒细胞向病灶转移,产生活性物质、酶和自由基,对局部脑组织造成直接而严重的损伤。

(2)脑水肿的形成:

出血灶周围水肿最严重,同侧大脑皮层、对侧皮层和基底神经节也有水肿。血肿周围脑水肿既有血管源性,也有细胞毒性,远离病灶的脑水肿是血管性脑水肿扩散的结果。实验表明,小鼠尾状核注入自体血后24h,同侧基底核水肿达到高峰,此后一直保持不变,直至第5天。

(3)脑出血对凝血、抗凝和纤溶的影响:

一般认为,急性脑损伤后组织凝血活酶的释放可以增加凝血活性,减少抗凝血酶的消耗,增加纤溶活性。对血液凝固的研究发现,出血后24小时内血凝块形成过程中释放的凝血酶会引起邻近的脑水肿、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和细胞毒性。

综上所述,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上专家介绍的几点。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复杂的。但脑出血的治疗只要选对医院,选对治疗方法,是可以很快治愈的。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