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疾病的原因
视神经炎的病因比较复杂,大多数病例临床上找不到明显的病因,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视神经炎:
1.多发性硬化这些患者中约有1/3在其病程中患有视神经炎。约15%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以视神经炎为首发症状,然后逐渐表现出其他症状。多发性硬化的神经纤维脱髓鞘常常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虽然几周后视力可部分恢复,但一段时间后可复发,反复发作可使视力越来越差。虽然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逐渐上升。据统计,多发性硬化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因此,对于复发性视神经炎应考虑多发性硬化的可能性。此外,视神经脊髓炎即Devic病患者也可表现为视神经炎。
2.维生素b缺乏会引起双侧视神经炎。而维生素缺乏症很少发生在正常人身上,所以这种病多发生在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和饥荒的受害者身上。缺乏维生素B1,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就会紊乱,其正常的三羧酸循环就无法完成,导致体内丙酮酸过量积累。这种物质容易损伤视神经,尤其是维持急性中心视觉的视乳头黄斑束纤维。
3.中毒会损伤视神经。尤其是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长期吸食干烟草或烟斗,特别是长期过量饮酒或营养不良者,由于烟草中含有氰化物,后者会破坏血液中的维生素B12,导致维生素B12缺乏,造成视神经损伤,产生视神经炎,临床上称为烟草性弱视。有人认为,这类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氰化物解毒功能缺陷,导致氰化物蓄积。维生素B12能与氰化物结合,使其失去毒性作用。
甲醇中毒是视神经损伤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多为患者误饮工业酒精所致。甲醇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甲醛或甲酸,对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患者失明或严重视力障碍。
砷、铅、铊等重金属中毒也会导致视神经损伤。
4.药物可引起视神经损伤乙胺丁醇是一种合成的抗结核药物。长期使用乙胺丁醇的患者约有2%可引起视神经损害,尤其是日剂量超过25mg/kg者。Leibold报道59名患者接受了乙胺丁醇治疗。每日35毫克/公斤剂量组视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18%,每日25毫克/公斤剂量组为2.25%。因此,目前认为每天15mg/kg是安全的。视神经损害多表现为损害乳头-黄斑束的轴性视神经炎,出现视力减退、中心暗点和色觉障碍。少数患者表现为视神经筋膜炎,导致周边视野变窄。也有视交叉损伤导致暂时性视野盲的病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损害通常是可逆的,停药数周或数月后视力可逐渐恢复。当视力恢复后,继续服用乙胺丁醇的人很少会出现视神经炎的复发。
此外,异烟肼、链霉素、氯霉素、氯喹、洋地黄、氯丙胺、碘氯羟喹、口服避孕药和有机农药均有导致视神经损伤的报道。
5.传染病可导致视神经炎,尤其是在虚弱和营养不良的患者中。比如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可引起病毒性视神经炎、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膜炎、带状疱疹、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也会引起视神经炎。如扁桃体炎、龋齿也可引起。
由于视神经紧邻后窦,部分鼻窦骨壁极薄,以前认为后窦(如蝶窦、后筛窦)的炎症可引起视神经炎,部分患者鼻窦手术后治愈,支持了这一假说。但根据近年来大量的病例随访观察发现,很多原本诊断为鼻窦炎的视神经炎,后来被证实为多发性硬化。所以一般认为鼻窦炎引起视神经炎的可能性极小。
6.眼内感染眼内炎症常见于视网膜脉络膜炎、葡萄膜炎和交感性眼炎,均可扩散至视盘,引起球视神经炎。眼眶骨膜炎可直接扩散,引起球后视神经炎。
7.梅毒、结核病、结节病、球虫病、隐球菌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系统性疾病也可引起视神经炎,尤其是梅毒。梅毒可导致多种眼部疾病,但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可发生于先天性梅毒或获得性晚期梅毒,特别是脊柱结核和麻痹性痴呆。
8.血管疾病常导致视神经损伤。前筛板区缺血可引起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后筛板区缺血可引起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急性视力损害伴巨大中心暗点,但眼底正常,视网膜中央动脉血压降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显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
颅内动脉炎(或巨细胞动脉炎)也会导致视神经损伤。患者视力障碍伴有颅内动脉尤其是颞浅动脉的损害,表现为颞浅动脉硬化、压痛。患者血液粘度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此外,结节性多动脉炎和无脉症也会引起视神经损伤。
9.代谢性疾病也是视神经损伤的原因。视神经炎可发生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和哺乳期,哺乳期引起的视神经炎较为特殊,称为哺乳期视神经炎。该病好发于哺乳期女性,发病机制不明。停止母乳喂养,给予维生素B和皮质类固醇后,视功能可恢复正常。
10.肿瘤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可直接浸润或压迫视神经,造成视神经损害,临床表现为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大多数病人患有癌症,但肿瘤已经静止多年。突发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伴视野损害,但眼底正常。由于病变多为袖状,并损伤视神经,因此通常很难通过放射学检查发现病变。通常肺癌和乳腺癌更容易引起癌性视神经病变。
(2)发病机理
其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