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种轶文
3485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2023-02-03
浏览:6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 ~ 15天,短则4天,长则21天。日本脑炎病毒感染后,症状差异很大,多为无症状或轻度,仅有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惊厥等。

1.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初期:病毒血症为发病前三天,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包括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轻度嗜睡、大龄儿童头痛、婴幼儿腹泻、持续发热39℃左右。此时,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而误认为是上感,少数患者出现冷漠、刺激或轻度颈部阻力。

(2)极端期:病程3-10天。这个阶段除了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脑损伤症状明显。

①高热:体温持续上升到40℃以上,直至极期结束。高热持续7-10天,轻者3-5天,重者3-4周以上。一般发热越高,热病程越长,临床症状越严重。

②意识障碍:患者全身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发生率为50% ~ 94%。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严重,持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严重者可达一个月以上。

③惊厥:发生率为40% ~ 60%,是病情严重的标志。严重者惊厥复发,甚至肢体强直性痉挛,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和肢体不自主运动。

④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JE的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第二周后很少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浅反射常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宾斯基征可为阳性,脑膜刺激征常出现。病毒毒素攻击脑血管内皮、脉络丛上皮细胞、蛛网膜和神经束膜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和变性,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如颈强、切尔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严重者出现角弓后屈。大多数婴儿没有脑膜刺激征,但经常有前囟隆起。深度昏迷患者可能会出现与自主神经受累相关的膀胱和直肠麻痹(尿失禁或尿潴留)。昏迷时,除表面反射消失外,还可出现四肢强直性麻痹,偏瘫较单瘫多见,或全瘫,并伴有肌张力增高,膝关节和跟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

⑤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重症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率为25% ~ 63%。颅内压轻度升高表现为面色苍白、头痛剧烈、频繁呕吐、抽搐、血压升高、脉搏加速加快然后减慢。早期有意识但无意识,迅速转为嗜睡、恍惚、烦躁或谵妄,呼吸稍加深、加快。重度脑水肿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复或持续惊厥,肌张力增高,脉搏缓慢,体温升高,意识障碍迅速加深,浅昏迷或深昏迷,瞳孔大小不一,对光反应迟钝,眼窝凹陷,各种呼吸异常,甚至脑疝,包括天幕裂孔疝(又称颞叶钩疝)和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逐渐发展为深度昏迷,患侧瞳孔散大,上眼睑下垂,对侧肢体麻痹,锥体束征阳性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极度躁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或光反射消失,脉搏缓慢,呼吸微弱或不规则,但患者常突然停止呼吸。

⑥呼吸衰竭:极重度者发生,发生率15% ~ 40%。极重度日本脑炎因脑实质炎症、缺氧、脑水肿、脑疝、低钠血症脑病等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其中脑实质病变是主要原因。当脑呼吸中枢病变时,可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重吸气、叹息样呼吸、中枢性换气过度、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颌式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中枢性呼吸衰竭停止呼吸时,自主呼吸的可能性极小。此外,由于肺炎或脊髓侵犯引起的呼吸肌麻痹,也可出现外周呼吸衰竭。

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严重症状,它们相互影响,尤其是呼吸衰竭往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JE患者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冰冷、呕吐褐色液体。病因大多是内脏充血,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消化道出血和出血;在B极阶段,由于代谢紊乱,吸收毒素导致血管麻痹;心肌病变引起的心功能障碍;延迟脑血管的血管舒缩中枢受损等。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会危及生命,应引起重视。

经过3-10天的高潮,大部分患者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

(3)恢复期:此时患者体温可逐渐下降,2 ~ 5天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开始好转。昏迷患者经过短暂的精神萎靡或淡漠后逐渐清醒,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消失。部分患者恢复较慢,需要1-3个月以上。由于脑组织病变严重,重症患者的恢复期症状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多汗、失眠、嗜睡、反应迟钝、精神和行为异常、失语或多话、吞咽困难、肢体强直麻痹或不自主运动、癫痫发作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半年后可以康复。

(4)后遗症期:后遗症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后遗症主要包括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和肢体瘫痪等。,如积极治疗可不同程度恢复。长期卧床的昏迷患者,可能会并发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癫痫样后遗症有时会持续终生。

2.婴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征可表现为腹泻、流涕、轻度咳嗽、喘息、嗜睡、易休克或哭闹,惊厥发生率高。无脑膜刺激征的患者比例较高,但常有前囟膨出。脑脊液检查正常的患者多,并发症少。

3.60岁以上老年患者JE的临床特点起病急、高热、病情重,其中重症和极重症分别占86.1%和91.7%。昏迷发生早,持续时间长,部分伴有循环衰竭和脑疝,死亡率高达66.6%。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轻度:患者始终有意识,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惊厥,体温约38 ~ 39℃。他的头痛和呕吐不严重,但可能有轻微的脑膜刺激征。大部分在1周左右恢复,一般无后遗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的患者,临床上常被误诊。

(2)普通型:体温常在39℃~ 40℃之间,意识障碍如嗜睡或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反射和睾丸反射消失,反射亢进或深部反射消失,一次或多次短暂惊厥伴轻度脑水肿,病程约7 ~ 14天,恢复期无或轻度神经精神症状,无后遗症。

(3)重度:体温保持在40℃以上,意识浅昏迷或昏迷,易激惹,反复或持续性抽搐,瞳孔缩小,光反射,局限性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尔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严重脑水肿。病程常持续2周以上,老年人在昏迷时间脑组织病变恢复缓慢,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4)极重度:该类型患者在发热初期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5 ~ 41℃或更高,伴有反复难以控制的持续性惊厥,1 ~ 2天内进展为深度昏迷,常伴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表现为各种严重脑水肿,进一步发展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脑疝,死亡率高,幸存者常留有严重后遗症。

5.脑部病变的定位

(1)上脑干:病变累及大脑和间脑,但不侵犯脑干。临床上有嗜睡或昏迷,按压眼窝时有假性随意运动,或皮质强直,如颞叶损伤可引起听力障碍;如果枕叶受损,可能会出现视力障碍、视觉扭曲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较小或正常,颈部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放大,呼吸始终正常。如果下丘脑有病变,是植物神经的高等中枢,也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能导致出汗、脸红、心悸、心律失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体温过高等体温调节障碍。

(2)上脑干:病变在中脑水平,第3 ~ 8脑神经部分神经受影响。患者深度昏迷,肌张力增强,眼球运动缓慢,瞳孔略大。光线反射不良或消失,呼吸异常。中枢性换气过度引起呼吸性碱中毒,颈部皮肤刺激试验显示瞳孔有反应性扩张,但反应较慢。如果中枢双侧受损,锥体束下行通路受损,可引起四肢瘫痪,称为失神经支配。如果中脑单侧受损,会表现为对侧偏瘫。

(3)脑干下部:病变相当于脑桥和延髓水平,伴有颅神经ⅸ ~ ⅸ影响,深度昏迷,眼窝按压反应迟钝,角膜反射和瞳孔反应消失,颈部皮肤刺激试验反应迟钝,瞳孔散大,吞咽困难,喉部分泌物积聚,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诊断]

诊断依据:

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7 ~ 9月,患者多为儿童青少年;

2.发病突然,突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 ~ 3天后逐渐加重。重症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惊厥、吞咽困难和呼吸衰竭。

3.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征兆。2 ~ 3天后应考虑疾病,如脑膜刺激征、腹壁反射、睾丸反射消失、巴宾斯基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等。

4.诊断依靠血清学诊断,特异性IgM可在发病后第4天阳性,在发病后2 ~ 3周达到高峰。国内孙静在2000年的研究证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有助于临床JE患者的快速诊断,灵敏度高,特异性可靠。RHPT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提高目前JE患者的诊断率。

常规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具有辅助诊断意义,可用于临床回顾性诊断。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般潜伏期为24小时,最多6天。起病急,很快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流泪、眼球疼痛。通常先发生在一只眼睛,几小时后扩散到另一只眼睛。约20%的病例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约70% ~ 90%的病例在发病2 ~ 3天后有特征性表现——结膜下出血,出血点小至整个结膜下出血程度不等,表现为短期上皮性角膜炎,无后遗症。初期常出现角膜上皮的点状剥脱,约1周后恢复。耳前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儿童2 ~ 3天即可痊愈,成人一两周即可完全康复。偶尔会反复发生角膜上皮剥脱,持续数年。结膜水肿常见于老年患者,但年轻患者出血量较大。约90%的病例在发病后3 ~ 5天在眼睑结膜上有细小的毛囊。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多数情况下可见角膜糜烂或点状上皮性角膜炎。24h内眼前部分泌物为浆液性或粘液性,并含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
王翠玲
发布时间: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