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1.潜伏期一般为接触马尾松毛虫或其污染物后1 ~ 3天。个别患者潜伏期较长,可达48天。
2.全身症状大多数患者全身症状较轻或无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多在37.5℃-38.5℃之间,部分可达39℃。此时可出现畏寒、头痛、头晕、全身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2-3天后逐渐消退。局部淋巴结肿大、活动、压痛,发病后10 ~ 20天逐渐消退。局部皮肤一般无溃烂。
3.局部症状身体暴露的部分容易生病,与直接接触有关。最常见的部位是手、脚、手腕、脚踝等。,但也可发生在头颈部、眼、耳、胸部、椎旁、臀部和会阴,少数患者可扩散至全身。根据病变侵犯范围和表现形式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骨关节型:此型发病率高,占55%以上,危害大。如果治疗不当,很容易留下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疾病和浪费。发病部位多为四肢暴露的小关节骨端。单关节常见且不对称,只有30%的患者有多个关节,或者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后另一个关节又复发。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有时疼痛非常严重,可以是持续性刺痛;有时阵发性加重,尤其是晚上,影响睡眠。局部非凹性肿胀,关节远侧肢体肿胀。皮肤发红,温度升高,局部有非常敏感的压痛点。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这类患者常出现全身症状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关节的症状一般比小关节更严重。该病常持续数月或数年,约1/5病例有复发趋势。这种类型后期可形成关节畸形、僵直,伴有近端关节肌肉萎缩,严重影响功能。
(2)皮炎型:较前者少见,仅占25%左右。局部表现为灼热、瘙痒、疼痛,多发生在四肢暴露部位,如手、足、手指,少数发生在头部或躯干。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潮红,主要有不同类型的斑丘疹。有的是荨麻疹样,患者手指间可能会有水泡。大多数皮疹呈簇状或片状,分布密集且不对称。1/3的病例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治疗后皮疹消退,2 ~ 5天内恢复。少数病例可迁延数月,形成慢性皮炎。一般没有全身症状,很少复发。可留下部分皮肤色素沉着;局部抓挠会使病变扩大或引起继发感染。
(3)肿块型:发生率最低,约占5%。常于四肢或腰骶部及会阴两侧形成局部硬结,伴有疼痛,边界不明显,多为单发病灶。肿块逐渐增大,10 ~ 30天达到高峰,然后液化波动。局部穿刺可抽出黄绿色粘稠胶状液体,或带血。拔液后局部症状可缓解,但易复发。液体培养物中通常没有细菌生长。此型常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病程较长,1 ~ 3个月不等。
(4)混合型:是上述三种类型不同形态的组合,占总数的5% ~ 15%。根据地区不同,感染人数不同,比例也不同。
一般没什么难度。在暴发季节和地区,可根据马尾松毛虫及其污染物的接触史,以及皮肤和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