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刘国旗
3608
所有文章
3
查看次数
2
昨日次数
知识库 眩晕的识别和防治
眩晕的识别和防治
发布时间:2023-02-03
浏览:1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占内科门诊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但由于其发生涉及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内科等多个学科,很多眩晕患者经常在科室间徘徊,得不到适当的诊断和治疗,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根据眩晕的病因和临床特点,鉴别眩晕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看看眩晕的识别和预防。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眩晕。眩晕是眩晕综合征的一部分,临床上应与其他三种眩晕状态(头晕、失衡、晕厥前期)相鉴别。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定位的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运动或位置错觉。表现为视觉旋转感或自转感,也可表现为摇摆不稳、波浪起伏、坠落感等。患者不敢睁眼,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血压波动等植物神经症状。头晕是指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脑不清、头重、头胀、头紧等感觉。平衡不稳是站立不稳或动作中运动障碍引起的头晕症状。晕厥前期是指胸闷、心悸、头晕、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发生在晕厥之前。

第二,那眩晕是怎么发生的?维持人体正常的空间形象依赖于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称为“平衡三联体”,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本体感觉、视觉和前庭感受器相辅相成。视觉系统由眼球、眼附属器、视觉传导通路和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组成,提供周围物体的方位和身体与周围物体的关系。本体感觉是指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下产生的感觉(运动感、位置感和振动感),传导肢体关节和姿势的感觉。前庭系统传导可以识别身体的方位和运动速度,分为两部分:前庭终末包括前庭感受器(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卵圆囊和球囊)和前庭神经;前庭中枢是指前庭核及其向上投射纤维,大脑皮层的前庭中枢。这些系统的外周感受器向中枢传递信号,中枢信息经过处理后,通过各种反射运动发出维持平衡的指令。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有相应的眩晕症状。眩晕根据病因和病变部位可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第三,非前庭性眩晕。非前庭性眩晕可由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液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内分泌疾病(低血糖)、环境变化(高温、缺氧)、过度活动(长时间站立、过度劳累等)引起。)、轻微头部外伤综合征、视疲劳和眼部疾病(重症肌无力、青光眼)。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前庭性眩晕疾病:

(1)低血压。低血压引起的头晕表现为:站立时间过长、疲劳、饥饿或突然站起时头晕或晕厥,稍作休息即可缓解。发病常伴有耳鸣,但无听力损失;与内耳和大脑缺血有关,轻度低血压因轻度脑缺血缺氧引起头晕;成年男性血压低于100-110/60-70 mmHg,成年女性血压低于90-100/50-60 mmHg。

(2)眼外肌麻痹。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创伤或疾病引起的眼外肌麻痹,导致视觉传入缺陷,实际视觉传入信息与预期传入信息存在矛盾,产生病理性视觉眩晕。患者常采取代偿头位,头部向麻痹肌肉方向偏转,以减少复视干扰。如果你遮住一只眼睛,复视和眩晕就会消失。

(3)精神性眩晕。精神性眩晕是指焦虑等精神障碍引起的眩晕。其临床特点是:眩晕几乎每天都存在,呈持续性,可伴有惊恐发作;走神或活动时头晕不明显,休息或空闲时明显;主观感觉障碍;心慌、胸闷、气短等躯体症状;睡眠和消化经常有问题;性格焦虑,素质低,人群多或在公共场所表现明显;患者愿意穷尽检查和治疗;精神状态评估:中度焦虑或轻度抑郁。

(4)颈椎病。我国颈椎病患病率为7%-10%。颈椎病的临床诊断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累及邻近组织和结构,包括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临床表现符合上述病理改变。颈椎病的可能原因包括:颈椎横突孔过程中椎动脉受压;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的椎动脉痉挛;其他原因如反应性水肿。

第四,前庭性眩晕。前庭性眩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

(1)前庭中枢性眩晕:包括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脑肿瘤、脑炎或脱髓鞘疾病、眩晕癫痫等。

1.恶性眩晕。恶性眩晕多来自中枢病变,是指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眩晕,如脑梗塞、脑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毒等。其特点是:中老年患者急性起病;头晕为主诉;与后循环缺血相关的相关症状如构音障碍、成双视物、饮水呛咳、行走不稳等。

2.偏头痛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性眩晕是最常见的中枢性前庭功能障碍,患病率约为1%。误诊率高达80%。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女性;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反复发作,频率不同;临床表现为头晕或眩晕,伴有明显偏头痛,少数无偏头痛或头痛症状。有些人年轻时就有偏头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只出现头晕或眩晕的症状。头位改变时头晕可加重,但无方向性;持续时间长;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减轻,有明显的怕声、畏光、安静、烦躁等症状。有或没有先兆症状。治疗原则是偏头痛,对症镇痛或镇静药物,适当休息。

(2)外周前庭性眩晕:主要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淋巴漏等。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患病率约为2.4%,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 1.5-2.0。通常40岁以后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卵圆囊的耳石晶体异位在半规管内(主要在后半规管内)。其临床特点是:头位改变时出现眩晕(起床卧床、抬头转头时均可诱发,患者常“望床叹息”、“回头看”);潜伏期(第二次头位改变的眩晕发作时间以秒计,多在10s内,故眩晕“稍纵即逝”);发作时为眩晕,发作后仍可短时间感到眩晕;眩晕症状有自我改善,也可复发;没有听力下降、耳鸣、复视、行走不稳等脑干症状。治疗主要采用耳石复位法,简单有效。当合并其他疾病,或复位后出现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对于诊断明确、责任半规管明确、经规范耳石复位等综合治疗一年以上仍无效、活动严重受限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前庭康复训练作为耳石复位的辅助或替代治疗。

2.梅尼埃病(梅尼埃病综合征)。也称为膜迷路积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内耳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患病率为(16 ~ 513)/10万。女性多于男性(约1.3: 1),40-60岁高发。梅尼埃病患儿约占3%,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倾向。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内闷感。诊断标准为:眩晕发作2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至12小时;病程中至少一次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至中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有波动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闷;消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其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眩晕,对症治疗。间歇期的治疗原则是减少、控制或防止眩晕发作,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现有的内耳功能。根据临床分期遵循阶梯治疗方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所有梅尼埃病患者都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低盐饮食(每天限2克,最好是1.5克),减少特定食物的摄入(咖啡因、巧克力、香烟、酒精),保证良好的作息,注意睡眠,禁止熬夜。

3.迷路炎。迷路炎又称中耳炎,是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的常见并发症。根据病变范围和病程可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三类。眩晕程度逐渐加重,均伴有听力下降。

总之,鉴别和治疗眩晕,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系统,而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根据全身情况寻找可能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患者的痛苦。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