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李奇蕊
3705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眼球钝挫伤与青光眼
眼球钝挫伤与青光眼
发布时间:2023-02-05
浏览:9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眼睛健康的重要疾病。对人的视力影响很大,甚至导致失明。青光眼的致病因素很多,其中眼挫伤也会使人发生青光眼。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眼挫伤与青光眼的关系。

眼球挫伤引起的眼压升高(继发性青光眼)发生在伤后几天内,或几年后。房间的角落可以打开或关闭。

常见于:

1.眼挫伤后短期内急性眼压升高:

1)机制:大量前房积血阻塞小梁网或伴有血块阻塞瞳孔,或小梁网损伤后出现炎性水肿,阻塞房水排出,引起眼压升高。

2)治疗和预后:药物可以减轻炎症,控制眼压。一般来说,高眼压可以随着前房内血液的吸收而得到缓解。个别患者如眼压高、眼压控制不理想,或有角膜血染倾向,需要进行前房冲洗,排出积血。

2.眼内出血和青光眼(溶血性青光眼或血影细胞青光眼):

1)机制:可见于眼内出血,尤其是玻璃体积血。其发病机制是吞噬血红蛋白和变性红细胞的巨噬细胞阻塞了小梁网,房水流出受阻,导致眼压升高。

2)治疗及预后:随着眼内血液的清除,眼压会逐渐正常化。药物治疗是控制眼压的首选。对于少数眼压无法控制的人,可以考虑前房冲洗。

3.房角退缩性青光眼:

1)机制:眼挫伤引起的前房角后退(睫状体环肌和纵肌撕裂分离)、小梁组织损伤炎症、变性吸收等疾病,阻碍房水排出,引起眼压升高。一般来说,当房角后退> 180°时,更容易发生青光眼。

2)治疗:控制眼压的药物;如果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视功能持续恶化,可考虑手术治疗。

4.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或脱位和青光眼:

1)机制:脱位的晶状体可前移嵌顿在瞳孔区,或脱出前房,或退回玻璃体。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时,晶状体前后径增大,或小带韧带断裂,玻璃体异位,可引起瞳孔阻滞,使前房变浅,前房角关闭,引起眼压升高。

2)治疗及预后:晶状体前脱位的晶状体摘除是可行的。如果晶状体脱离玻璃体导致眼压升高,可以先尝试药物治疗控制眼压。

5.外伤性晶状体皮质溢出和青光眼:

1)机制:溢出的晶状体皮质直接阻塞在房角或虹膜前粘连、房角粘连或并发葡萄膜炎引起的一些改变引起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升高。

2)治疗:在药物控制眼压的同时,积极准备手术。如无前房角粘连或退缩,晶状体摘除可行;如伴有前房角损伤或前房角粘连,可联合小梁切除术。

眼挫伤引起的青光眼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及时控制眼球内压力,避免症状加重。而且术后的康复也是患者需要严格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眼球钝挫伤有哪些症状
眼球挫伤后24小时内,血液可渗入眼周皮肤,常出现皮下淤青,俗称黑眼圈(熊猫眼)。如果浅表皮肤血管破裂,会呈现红色外观,一般导致失血量较少。然而,挫伤对眼组织的损害往往比表面组织更严重。血液进入前房(外伤性前房积血)对视力有潜在的危害,应该去看眼科医生进行治疗。反复前房积血,眼压升高,不仅会引起角膜血染,视力下降,将来还会引起青光眼。血液也可能漏入眼中,虹膜(眼睛的彩膜)可能撕裂,晶状体可能脱位,视网膜也可能出血。此外,衬在眼底内表面的视网膜可能会脱落。视网膜脱离早期图像不规则或浮动,同时可出现闪光、视物模糊,继而视力迅速下降。在严重的眼挫伤中,眼球本身也可能破裂。
姜帅
发布时间:2023-07-14
 
眼球钝挫伤有哪些危害
眼睛钝挫伤可导致各种眼内结构的破坏。眼挫伤常见的危害包括:1。结膜挫伤可引起结膜水肿、结膜下充血、结膜撕裂等。,导致轻微疼痛和异物感。2.巩膜挫伤可导致巩膜破裂。患者可出现眼球凹陷,可伴有瞳孔变形或移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严重者可能只有光感,也可能没有光感。3.睫状体挫伤,轻者因睫状肌痉挛或麻痹而出现视觉调节障碍,重者可伴有大量玻璃体积血、睫状体撕裂、睫状体脱离;病人的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检查时可发现眼球凹陷,前房浅,因眼球凹陷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混浊,或因挫伤本身导致晶状体混浊。
张久亮
发布时间:2023-07-14
 
眼球钝挫伤需要做哪些检查
眼球钝挫伤是由机械性钝力直接损伤眼球而引起的眼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障碍,但并不造成眼壁的破口。钝力除了打击部位挫伤造成的直接损伤外,还可以通过眼内和球壁内的传递造成间接损伤。病史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然后要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体检。如患者能配合,检查患者双眼视觉、视野、瞳孔对光反射。裂隙灯详细观察眼前节。测试眼压。如果眼压很低,就要警惕眼球破裂。如果有必要,你应该敷上眼罩进行保护。检查时不要强行分开眼睑,以免再次受伤;详细的眼底检查,可以使用OCT、UBM、b超、x光、CT等相关辅助检查。根据收集到的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
吴春波
发布时间: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