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临床诊断
症状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颅内压增高等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复视、癫痫发作等精神症状。另一种是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浸润和破坏,导致神经功能丧失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大多数头痛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随着肿瘤的生长而逐渐增高,压迫和累及血管、硬脑膜和部分脑神经等颅内疼痛的敏感结构,从而导致头痛。多为跳痛、胀痛,多位于额颞部或枕部,肿瘤单侧大脑半球浅表。头痛主要见于患侧,头痛开始呈间歇性,多发生在清晨。随着肿瘤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更长。
呕吐是由于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引起的,但呈喷射样,无恶心感。儿童因颅缝分离,头痛不明显,因后颅窝常见肿瘤,呕吐更突出。
颅内压升高可产生视乳头水肿,可引起视神经继发性萎缩,长期视力下降。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发生在肿瘤压迫视神经时,也会导致视力下降。展神经容易被压迫和累及,常导致瘫痪和复视。
有些肿瘤患者有癫痫症状,可以是早期症状。癫痫始于成年期,后者通常有症状,多由脑瘤引起。如果药物不易控制或发作性质改变,应考虑脑肿瘤的存在。癫痫好发于肿瘤皮质附近的患者,而少见于肿瘤深部的患者。局限性癫痫具有定位意义。
有些肿瘤,尤其是位于额叶的肿瘤,可逐渐表现出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冷漠、言语和活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事物漠不关心、不修边幅等。
局部症状根据肿瘤的位置产生相应的症状,并进行性加重。尤其是恶性胶质瘤,生长迅速,浸润破坏脑组织,周围性脑水肿明显,局部症状明显,发展迅速。脑室内肿瘤或位于安静区域的肿瘤早期可能没有局部症状。而脑干等重要功能部位的肿瘤早期出现局部症状,颅内高压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出现。一些发展缓慢的肿瘤,由于代偿作用,往往在晚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诊断
根据其年龄、性别、部位和临床过程作出诊断,并估计病理类型。除了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外,还需要一些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定位和确定性质。
(1)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压力大多增高。有些肿瘤如位于脑表面或脑室内的肿瘤,可使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白细胞数量也可增加,并可发现一些肿瘤细胞。但如果颅内压明显升高,腰椎穿刺可能会促进脑疝。所以通常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做,比如需要与炎症或出血相鉴别的时候。如果压力明显升高,操作要小心,不能再放脑脊液。术后给予甘露醇并观察。
(2)超声波检查:可帮助确定侧位,观察是否有脑积水。可通过前囟门对婴儿进行b超扫描,可显示肿瘤图像及其他病变。
(3)脑电图检查:一方面,胶质瘤的脑电图变化局限于肿瘤部位的脑电波变化。另一方面,它是一般广泛分布的频率和振幅变化。受肿瘤大小、侵袭性、脑水肿程度、颅内压增高等因素影响,浅表肿瘤易出现局限性异常,而深部肿瘤的局限性改变较少。良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主要表现为局限性δ波,可见棘波或棘波等部分癫痫波形。大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显示广泛的δ波,有时只能偏侧。
(4)放射性同位素扫描(γ射线脑电图):生长迅速、血供丰富的肿瘤,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如果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显示致密的同位素影像,中间可能因坏死和囊肿形成而出现低密度区,应根据其形态、多重性等与转移性肿瘤相鉴别。良性胶质瘤,如星形细胞瘤,浓度较低,往往略高于周围脑组织,图像不清晰,有的可查阴性。
(5)放射学检查:包括头颅平片、脑室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头颅平片可显示颅内高压、肿瘤钙化和松果体钙化移位。脑室造影可以显示脑血管移位和肿瘤血管。这些异常变化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肿瘤中是不同的,可以帮助定位,有时甚至可以表征。尤其是CT扫描的诊断价值最大。静脉造影增强扫描,定位准确率几乎100%,定性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它能显示肿瘤的位置、范围、形状、脑组织的反应以及脑室的受压和移位等。但仍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才能明确诊断。
(6)核磁共振:脑肿瘤的诊断比CT更准确,图像更清晰,能发现CT无法显示的微小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以获得类似CT的图像,观察肿瘤的生长和代谢情况,区分肿瘤的良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