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汗证多为虚证。自汗主要是因为气虚、阳虚;盗汗主要是因为阴虚血虚。肺虚多汗主要由头、颈、胸、背引起;营卫失调,汗多而不温;阴虚证全身出汗,有虚热证;因湿热而强行蒸,导致出汗,皮肤发热!
一、治疗原则
虚损是出汗的主要症状,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不固者益气固本,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两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湿热。除了内服药物,还可以配合肚脐疗法等外治法。
二、辨证论治
1.虚弱的肺部健康
证候:以自汗为主要症状,或伴有盗汗。头部、肩部和背部出汗很明显,尤其是在运动的时候。你很累,脸色苍白,平时容易感冒。舌淡,苔薄,脉弱。
分析:这种综合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较弱的孩子。阳卫外固,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则汗出。是头与阳之会,肩背属阳,所以头肩出汗明显。然后气耗,津液随气泄,那么出汗就更厉害了。阳虚,津液流失,所以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因为肺弱,脾不密,外邪侵袭,容易感冒。舌淡脉弱是气阳不足的表现。
治法:益气固表。
处方:玉屏风散、木梨散。常用药物: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守望调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止汗,麻黄涩涩止汗。
脾胃虚弱,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出汗一次以上者,每晚睡前用龙骨、牡蛎粉猛扑,以敛汗降伏阳。
2.营与健康失调
证候:自汗,或盗汗,全身汗出而不温,微寒,恐风,不发热,或低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此证多表现为表里不足,导致病后正气不足,营卫失调,气阴不能固,津液不能固,故全身出汗,微寒,恐风,或低热。脾受损,所以精神疲倦,肠胃虚弱。舌淡红、苔薄白、脉缓,都是营卫失调的症状。
治疗:调和营地和健康。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常用药物:补气固表的黄芪;桂枝温护阳,芍药敛护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黄芪助固表;浮小麦,煅烧牡蛎收敛剂和止汗剂。
精神疲乏,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加党参,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小便黄、失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对于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两虚
证候:以盗汗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自汗、消瘦、多汗、神疲乏力、心烦失眠、嗜睡后多汗,或低热、口干、手足灼热、哭弱、唇红、舌淡、少苔或脱皮、脉弱或细。
分析:多见于急病、慢性病、重病、调养丧失,或身兼气阴两虚,故体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容易产生内热,迫使津液外泄,所以出汗较多;汗为心之津液,汗出则心暗耗,血虚则烦躁不安,故精神不振,心烦嗜睡,多汗或嗜睡后低热;阴亏,所以哭弱。唇红、舌淡、脉弱,都是气阴两虚的表现;少苔或剥苔,脉细,是阴虚的表现。
治疗:益气养阴。
处方;生脉散加减。常用药物: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滋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黄芪益气固表,桃仁收敛止汗。
精神不振,食少不睡,不时出汗,面色不佳,气阳不足,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如果一醒来就出汗,就会停止出汗,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嘴唇发红。因心脾两虚,脾虚少血,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养心健脾,益气养血,止汗止汗。
4、湿热强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主要在头或四肢,汗出有皮热,汗渍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尿黄,色红,苔黄腻,脉滑。
分析:湿热蕴结于脾胃,热逼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由于头与阳相交,脾主四肢,所以头或四肢多汗;湿热带蒸,所以口臭,口渴不想喝;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都是湿热的表现。
治法:清热泻脾。
药方:蟹黄散。常用药物:石膏、栀子可清脾胃积热,防风散潜热,藿香除湿,诸药与甘草调和,再加麻黄、糯米根止汗。
尿、色黄、滑石、车前草能清利湿热;黄汗者加茵陈、佩兰清湿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玉屏风口服液每日两次,每次一片。可用于肺气虚证。
2.服用生脉饮口服液一次,一日两次。用于气阴两虚。
第二,外部疗法
1.适量五倍子粉,用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肚脐处,用胶布固定。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在外面拍打。可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第三,单方处方
1.黄芪粉黄芪、牡蛎粉、生地各30克。是细粉,每次3-6g。用于盗汗。
2.糯米根30克,浮小麦和干桃各10克。用水煎服。用于自汗。
3.浮小麦30克,麻黄10克。炒水代替茶。用于自汗。
第四,饮食疗法
1.将黑豆煮熟,每天适量食用。能健脾固表。
2、鸭血糯米适量,煮着吃。能补血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