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0%~20%。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可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前者萎缩性改变为胃内多灶性萎缩,主要在胃窦部,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性改变主要在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部胃炎发展而来。
胃镜下,正常胃黏膜表面光滑,有黏液覆盖,皱褶丰富,一般呈粉红色。典型的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颜色变浅,黏膜变薄,黏膜皱襞减少或消失,黏膜下血管透明,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有朋友认为萎缩性胃炎是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事实上,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并无特异性,甚至部分患者并无明显主诉。常见症状主要是隐痛和消化不良,如饱胀、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饭后明显,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靠胃镜,不能靠症状来判断。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相反,有明显不适症状的人,可能并没有胃黏膜萎缩。疾病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需要综合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等于癌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虽然胃癌周围黏膜常见萎缩性病变,但并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必然发展为胃癌的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将来是否会发展成癌前病变或癌变,要根据病变的萎缩程度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虽然可以癌变,但癌变率很低(大多数研究发现癌变率不到3%),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兆和前奏,两者不能划等号。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在胃癌高发地区人群中,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但也与幽门螺杆菌的高发有关。容易导致胃癌的是幽门螺杆菌还是萎缩性胃炎,不需要严格区分。二者常并存,共同导致胃黏膜异型增生。治疗幽门螺杆菌本身也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一个方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要定期复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虽然很低,但也不是没有关系。胃癌是由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为了尽量减少癌变的可能性,需要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复查,所以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
要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结肠肠化生,要定期随访。为了监测病变的动态变化,应定期检查胃镜。一般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明显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每3年复查一次;不完全结肠肠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一年一次;中度不典型增生者为3个月一次;不典型增生严重者应视为癌变,可切除局部病变组织或手术切除,以免后患。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寄生于胃上皮,分泌毒素并损伤胃上皮细胞等一系列继发性作用,最终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在我国,很大一部分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重或诱发所致。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应首先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此外,根治幽门螺杆菌对预防胃癌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2.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戒酒,避免咸、辣、过热、浓茶、咖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规范化抗菌治疗和复查。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分餐,餐具消毒,家人一起治疗等。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规范化治疗:有人认为萎缩性胃炎顽固难愈。其实如果疗效差,就要考虑治疗是否规范。治疗上的盲目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两种,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另一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烟酒刺激、反流性胃炎等有关。如果没有找出病因,没有针对性的治疗,就达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未能坚持治疗:部分萎缩性胃炎症状不明显,服药后症状减轻,心态放松。导致萎缩性胃炎卷土重来,甚至逐渐加重,最终导致每次胃镜检查后都是萎缩性胃炎。
4.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早治疗越好:越早发现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越好。如果不坚持治疗或复查,直到出现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才重视,这不是自欺欺人。你要知道,大部分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治疗后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缩性胃炎的可逆性是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