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王东
3493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溶血性贫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溶血性贫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22-12-29
浏览:53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红细胞破坏率增加(寿命缩短),而骨髓的造血代偿供不应求。在人体内,正常红细胞一般可以存活120天以上,而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寿命只有5-20天。下面小编介绍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溶血性贫血的根本原因是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加速破坏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红细胞内部缺陷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前者为遗传性溶血,后者为获得性溶血。

1.红细胞的固有缺陷

包括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珠蛋白异常等。

2.红细胞的异常外部因素

包括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3.溶血发生的地方

红细胞的破坏可发生在血液循环中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分别称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往往很明显,伴有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外溶血主要发生在脾脏,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血清游离血红素轻度升高,无血红蛋白尿。

以上是边肖的全部内容。相信你看完以上文章,对溶血性贫血的病因病机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以使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对患者抵抗疾病往往有很好的作用。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