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于荣
3652
所有文章
242
查看次数
1
昨日次数
知识库 胃痞中医辩证如何辩证
胃痞中医辩证如何辩证
发布时间:2022-12-31
浏览:17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胃脘胀满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有人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胃胀”、“消瘦”、“胃脘痛”。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患者不必过于担心。那么,胃病中医应该如何辨证呢?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胃饱足,尤其是饭后,缓解饥饿感,拒按,便秘,舌苔厚腻,脉强。饥饿感满,喜温压,食少而留,大便清,脉弱者为虚。

2.区分寒热与胃胀。当你变热时,它会减少。当你嘴巴弱的时候,你就不会口渴,或者你就不会想喝水。当你有一个苍白的舌头和皮毛,你的白脉会晚沉或涩,它会冷。胃脘饱胀、口渴、寒冷时发热,舌红苔黄脉。

二、治疗原则

根据虚、实、虚实夹杂物的属性,对实的进行清洗,虚的进行补充,虚实夹杂物进行补充和剔除。扶正重在健脾胃,补中益气,或滋阴养胃。祛邪主要采用消食化滞、祛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

三。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舌脉:胃脘胀满,两胁胀满,易怒,食欲过盛,有时吞酸或苦吐,舌红,苔薄白。脉冲串。

病机分析:气滞、肝气失调、木土郁结、脾胃气不能升降、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失调。

治疗:疏肝解郁,和胃消肿。

处方应用:

(1)常用方:枳术范加减。药用枳实、香附、陈皮和白术。

中间重用枳实,意在消胀补满,治气滞为君药;辅以香附、陈皮,调理肝脾之气,以助枳实解郁消胀,为臣药。用白术可健脾胃,防止气伤正,白术配枳实,可清降浊,清降浊,调和脾胃。两种药一定要一起用,调气不伤正,才能祛邪,胃胀。

(2)加减:饱胀明显者加厚朴、砂仁;打嗝时加入菖蒲、黄连、紫苏叶、郁金;明显呕吐。加入半夏和生姜;那些压抑久了变得火热的。用丹栀逍遥散;加入茵陈、郁金、乌梅、炒麦芽、柴胡;血瘀加丹参红花。

(3)临床参考:董建华治疗此证常以调气降体方(香附、苏岑、香橼、佛手、陈皮、大腹皮)加减为主。宋孝之治疗此证,通常是翻白汤代赭,加一些调气之品如枳实,以降肝胃之逆,调肝解郁。

2.湿热蕴胃证

舌脉:胀满、胀满、压痛、厌食、口黏臭、口渴畏寒、头重身轻、四肢无力、大便溏薄,或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黄、腻。脉搏数。

病机分析:湿热郁结胃腑,阻滞气机,胃气郁结,致胃满、胀满、闷,压之以软;湿滞、胃脘郁结、气滞、湿滞、口黏、纳差、食欲下降;湿困脾不能滋养四肢肌肉,而头重身轻,四肢软无力;大肠潮湿导致大便稀薄或排便不畅;热则燥臭,渴则寒;舌苔和脉象是湿热症状。

治法:清热燥湿,和胃健脾。

处方应用:

(1)常用方剂:连蒲饮。药用厚朴、黄连、石菖蒲、半夏、豆豉、角山栀子、芦根。

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祛湿,都是君药。角山栀子、豆豉能清热解郁,除腹胀闷,石菖蒲能化香化浊,还能醒脾开胃,半夏能祛湿和中,都是臣药。苦、干、香诸药温燥湿,但恐温燥伤津,用芦根清热护津,认为是辅药。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和胃健脾。

(2)加减:脾虚湿热者,用半夏泻心汤;肝胆湿热者,金铃子散加败酱草、连翘、龙胆草、茵陈、马齿苋、半枝莲、大黄;加入呕吐姜、竹茹、旋覆花和枳实;如果热盛导致热毒积聚,症状包括上腹部胀满和紧绷,灼热,口渴,烦躁易怒,呃逆和泛酸,大便干燥和舌红。苔厚或腻黄,脉弦数,清热解毒,消肿和胃,药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枳实、白术、黄芩、黄柏、马齿苋、白芍。

(3)临床参考:三仁汤、藿蒲夏玲汤也可用于治疗此证。

3.寒热错杂证

舌脉:胃满,有灼热感,口苦心烦,口渴,喜冷饮,或恶心呕吐,反酸。胃脘冷痛,便溏或冷饮腹泻,舌苔黄,脉沉细或滑。

病机分析:胃热脾寒,寒热错杂,郁于中焦,胃气下降,胃气不降因热,阳不升因寒,故胃失平衡,胃饱;如果热量被阻挡在胃里,就会引起烧灼感和不适。扰动导致口苦、口渴、冷饮、呕吐、反酸;脾虚不足,温通运化功能低下,谷气下行,则肠鸣,脘腹冷痛,饮寒便溏或腹泻;舌苔、脉象寒热夹杂。

治疗:勇敢吃苦,消痘痘。

处方应用:

(1)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药用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党参、大枣和炙甘草。

中半夏味苦,性温燥,使人尝脾胃经,能祛脾经寒邪,故可作为君药。甘新性热,温中散寒,温胃气温脾阳以除肠中寒气,黄芩、黄连苦寒,清肠胃之热。这三种药都是部长药。党参、大枣、炙甘草性味甘温,补虚益气,健脾和中。炙甘草可以调和各种药物,也可以作为药物。

(2)加减:若服药后症状仍不变或略有减轻,加枳壳、白术健脾和胃,调理升降;胃气逆,加赭石、萝卜、莪术降气和胃,消肿散结;疼痛,加芍药止痛;食欲不好者,加麦芽、山楂、山药、扁豆,补虚开胃;如果脾虚较重,加香附子和少量川椒温中散寒;气滞胃胀者,加陈皮、木香理气消胀;肝气疼痛者,加柴胡、延胡索、白芷疏肝止痛。失眠、炒枣仁、丹参;生姜晒干,趁热加入蒲公英;阴虚干姜,加麦冬、石斛;祛瘀,干姜,加入丹参和红花;吐酸的加乌贼骨。

(3)临床参考:宋晓智用泻心汤治疗本病,对呕吐者加吴茱萸帮助半夏减轻不良反应;腹中惊雷,干呕恶食,生姜干姜同用,散寒饮,降逆和胃;若腹胀满、冷痛便溏,加花椒温脾散寒暖肠;若湿热不清,中焦郁结,加豆蔻、薏苡仁、厚朴祛湿祛痘;若肝胃热,心火灼热,泛酸,可加乌贼骨、川贝治酸。

4.弱脾气综合征

舌脉:胃脘痛,气短,纳差,自饮无力,大便溏薄,舌红,苔薄白,脉弱或细。

病机分析:中气不足,脾虚,食欲不振,气滞。肚子饱饱的,闷闷的;气虚、自汗、乏力、气短、便溏;舌苔和脉象是气虚的症状。

治疗:益气健边。

处方应用:

(1)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药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和柴胡。

方剂用黄芪益气健脾,中气不足为君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辅助黄芪补中气为臣药;用陈皮调气和胃,脾气升则升,胃气降则降,益气药简而不滞;当归养血营,防气伤胃阴津液而致痞满之药。少量柴胡既能养脾清阳,又能调理气机,使气机通畅。

(2)加减:气滞重腹胀嗳气者,改用四磨汤;对于厌食患者,加入砂仁、神曲、半夏,健脾、减毒、除浊;若包衣厚腻、湿浊,则改为沈凌白术散加藿香、佩兰。血瘀加丹参红花。

(3)临床参考:董建华常用养胃补虚消胀之法,治本。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木香、当归、三七。宋孝之的根本原因是肠胃不适,脾胃不和,食后腹胀,胃饥,秘便,可上下调节。调中益气汤用于治疗枳实。对于同样温热者,加半夏、石菖蒲降胃疏机,开窍开窍;厌食、厌食、厌食、饱胀、不能进食者,给予香砂六君子汤、紫苏、厚朴。调节他们的消化功能,提高胃肠蠕动的频率。

5.胃阴不足

舌脉:胃满,热吵,饿。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或深红,少液,少苔或无苔,脉细或弦细。

病机分析:胃阴不足导致胃脘胀满,未成熟时嘈杂灼热,未能正常下降时饥饿,未能传入阴津时口干咽燥,未能传入肠内时大便干燥,因阴津不足而浪费津液,舌苔和脉象均提示阴津不足。

治疗:滋阴益胃。

处方应用:

(1)常用方:益胃汤加石斛。药用麦冬、生地、石斛、玉竹、沙参、半夏、甘草、粳米。

中药用金钗石斛,性味甘寒,滋阴生津养胃,能消除胃中虚热,以治胃阴不足,生地黄、麦冬。味甘寒,有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之功。是滋阴益胃阴的佳品。三味药都是君药。与沙参和玉竹一起食用,以冷却牛津。加强君药生津、恢复胃阴之力为臣药;半夏性温燥。但与大量养阴药物配合使用,不仅不会觉得太干,还能监督滋养润燥的药物,会对胃产生阻碍,使两者相辅相成,是辅助药物。甘草。粳米能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同时,甘草。而且这两种药都是用来制药的。

(2)加减:肝胃阴虚伴头晕、头痛、耳鸣、眼干、两胁隐痛、急躁,改关彝汤;咽酸嘈杂或呕吐者,加当归、白芍、川芎、蒲公英、板蓝根,养血和胃,清热通络;留下来,饿但不明显,重用生地,加少量鸡内金和焦三鲜;为方便起见,加入玄参、火麻仁、当归、白芍和蜂蜜;对于血瘀患者,加入当归、赤芍、红花、丹参、山楂;湿时舌质红燥,苔白腻。加入陈皮、半夏、厚朴花、野马追、薏苡仁、茯苓、芦根和通草。用石菖蒲祛湿、藿香祛湿、益智仁温脾祛湿都很难祛湿。

(3)临床参考:董建华的治本之法是用酸甜味治,消胀消肿,用药用沙参、麦冬、丹参、石斛、乌梅、佛手;宋消脂的根本原因是黄精、党参、山药、山楂、白芍、甘草、黄芪、陈皮、砂仁。对于不知饥,食之无味者,加乌贼骨、川贝母、石斛、烤枇杷叶、枳实,滋阴益气,润胃和调胃肠气。若见灼热、泛酸、口苦、咽干,加山楂(30克以上)治酸敛胃阴。

6.脾胃虚寒证

舌脉:胃脘隐痛胀满,受寒加重,胃寒肢冷,纳差便溏,精神萎靡,舌或齿痕淡,苔薄白,脉弱或缓。

病机分析:中阳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中焦气滞导致痞满;阳虚时可见冷痛、隐痛;冷的时候,就是厉害;暖的时候慢,人们喜欢热的饮食;中气不足不能化气为水,水湿则止中焦,故少纳,食后胀;杨琪伸不到四肢,所以手脚不温;舌苔和脉象都是中阳不足,脾胃虚寒的症状。

治法:温阳散寒,补虚和胃。

处方应用:

(1)常用方剂:枳实理中汤。药用人参、干姜、白术、枳实、茯苓和甘草。

中方重用人参补中阳不足,健脾益气为君;辅以干姜,能温中散寒,助人参补脾阳,补脾阳;用白术可健脾益气祛湿,茯苓可利水祛湿,冷杉可气滞消肿消痞。同时可配白术,有升有降,调节中焦之气,恢复脾胃功能,促进中焦脾胃阳气的恢复。甘草。能调和诸药,健脾和中。汤剂有温中散寒和胃之功效,故改汤。

(2)加减:吐清水者加半夏、陈皮,以降副作用,和胃;气滞者加佛手、苏梗、木香;对于中枢郁积的患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乳香、山楂、没药;吐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内湿苔厚腻者加薏苡仁、砂仁;食欲旺盛者加砂仁、神曲、扁豆;肾阳虚者,加肉桂;心虚加桂枝。

(3)临床参考:宋孝之根治证常用补阳护阴理气法,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砂仁、泽泻、乌药。

7.瘀血阻胃络证

舌脉:腹胀胀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的部位固定,拒按。面色晦暗,舌质紫或有斑,脉涩。

病机分析:久病、阴伤、耗气、胃经瘀滞、胃体失养、渐次萎缩、痹痛、拒按、舌脉等都是瘀血阻络的表现。

治疗:活血化瘀。

处方应用

(1)常用方:桃红四物汤加桂枝。药用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和桂枝。

方中以四物汤滋阴生血,桃仁、红花为臣活血化瘀,桂枝为通络调气血,川芎为血中气之药,能活血行气,补益不滞。

(2)加减:肝郁脾虚。加入太子参、柴胡和白术;脾胃阳虚,加白术、秋茄;胃热阴虚者,加黄连、麦冬、石斛;湿热瘀阻者,加入藿香、黄连、豆蔻;湿阻气滞者加苍术、陈皮、法半夏。

(3)临床参考:此证虽属血瘀,但实际上是胃病耗气伤阴日久所致。正气已衰,瘀血生络。所以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要注意滋阴扶正。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