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潘永源
3587
所有文章
0
查看次数
0
昨日次数
知识库 伤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伤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布时间:2023-01-10
浏览:7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一)疾病的原因

伤寒沙门氏菌是这种疾病的病原体,1884年由德国的Gaffkey从患者的脾脏中分离出来。属于沙门氏菌D群,短杆状,革兰氏阴性,有鞭毛,有动力,无荚膜,无芽孢形成。长2 ~ 3微米,宽0.4 ~ 0.6微米。伤寒沙门氏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能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和鼠李糖,产酸不产气。伤寒沙门氏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更容易生长。伤寒沙门氏菌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下可持续数月。对阳光、干燥、热、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阳光直射几小时内就被杀死;加热至60℃保持30分钟,否则立即煮沸死亡;在3%的苯酚中,5min也能被杀死。消毒余氯在0.2 ~ 0.4毫克/升水中能迅速杀灭。它可以在食物(如牛奶)中存活甚至繁殖。伤寒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人,不感染动物。伤寒菌不产生外毒素,而是在细菌裂解时释放内毒素,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伤寒沙门氏菌有细菌(“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等。感染人类后,可以诱发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O”和“H”的抗原性强,可以用伤寒血清凝集试验(飞达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O”和“H”的抗体,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从伤寒病人身上新分离出的伤寒杆菌具有Vi抗原。Vi抗原可干扰杀菌效果和阻止血清中的吞噬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是决定伤寒沙门氏菌毒力的重要因素。由于VI抗原抗原性弱,Vi抗原诱导的Vi抗体凝集效价低,持续时间短,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大。病原体从人体内清除后,Vi抗体也随之消失;因此,有助于伤寒沙门氏菌携带者的检测。含Vi抗原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被特异性噬菌体裂解,可将鼠伤寒沙门氏菌分为100多种噬菌体类型。噬菌体分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和追溯传染源。

(2)发病机理

感染后是否出现伤寒,与感染细菌的多少、毒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一般感染活菌量越大,发病几率越大;具有Vi抗原的菌株具有更高的毒力,并且相同的感染量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如果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就更容易被感染。

伤寒杆菌从口腔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死。但如果侵入菌量较大,或胃酸分泌、正常肠道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被破坏,伤寒菌可进入小肠,侵入肠黏膜。

伤寒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粘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一些致病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细胞质中繁殖。其中一部分通过淋巴管进入回肠淋巴结、离体淋巴滤泡和肠系膜淋巴结生长繁殖,再通过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期菌血症,即原发菌血症期。摄入后一至三天,进入血流的致病菌迅速被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原发性菌血症持续时间短,患者无症状,处于临床潜伏期。

伤寒菌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后,仍在细胞内增殖,然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严重菌血症,持续数日至数周,患者陆续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伤寒杆菌遍布全身,侵入肝、胆、脾、肾、骨髓等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临床上有发热、全身不适、明显的毒血症状、肝脾肿大和皮肤红疹。这相当于病程的第一至第二周。在血液和骨髓培养中经常可以获得阳性结果。伤寒菌在胆道内增殖,随胆汁排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向外界传播致病菌,一部分通过肠粘膜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先前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组织肿胀、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如果病变累及血管,可引起肠道出血;如果涉及到肌肉层和浆膜层,可引起肠穿孔,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并发症。这个病理过程一般相当于病程的第二到第三周。

伤寒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在伤寒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非直接由内毒素血症引起,实际病因远比单纯内毒素血症复杂。内毒素可增强局部病变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坏死组织产生的毒性物质可能与伤寒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此外,伤寒菌的内毒素还可诱发DIC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由肾微血管内凝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病程第四周后,人体各种免疫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细胞免疫。伤寒杆菌逐渐从血液和器官中消失,肠道溃疡逐渐愈合,临床表现逐渐恢复,疾病最终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免疫力不足,病灶内潜伏的致病菌未被消灭,可再次繁殖,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复发。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反应形成“伤寒结节”。病变在肠道中最为明显,尤其是在回肠末端。病理过程包括增生、坏死、溃疡形成和溃疡愈合四个阶段。病程第1 ~ 2周,肠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特别是末端回肠的聚集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肠系膜淋巴结也明显增生肿胀。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脾脏、骨髓和肝窦星形胶质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加重,局部出现营养障碍而坏死,形成黄色痂。病程第三周,痂脱落形成溃疡,呈椭圆形或圆形,沿肠长轴分布。如果坏死影响血管,可引起出血,侵犯肌层和浆膜层可引起肠穿孔。因为末端回肠是最严重的病变,所以穿孔在这部分也很常见。病程第4 ~ 5周,溃疡愈合,不留疤痕,无肠狭窄。光镜下,上述病变的明显特征是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巨噬细胞,见于溃疡底部及周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强,胞质中含有吞噬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和坏死组织碎片,故又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这些细胞聚集形成所谓的伤寒肉芽肿或伤寒结节。肠道病变的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呈正相关,特别是对于严重毒血症的婴儿,肠道病变可能不明显。相反,有轻微或无毒血症状的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肠道出血或肠道穿孔。

在肠外器官中,脾脏和肝脏是最明显的病变。脾脏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可见伤寒结节。肝脏明显肿大,肝细胞肿胀、变性,局灶性坏死,血窦扩张,还可见伤寒结节。胆囊轻微发炎。严重毒血症时,心肌和肾脏可能浑浊。玫瑰疹是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单核细胞充血、扩张、浸润,可发现伤寒菌。支气管炎常见于呼吸系统,也可发现继发性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偶尔可有肾脏、脑膜、骨髓、心包、肺、中耳等游走性化脓性病变。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
寒湿泄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般来说,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寒热之差。至于具体原因,要看大便形状、病程等具体症状。如果大便有粘液,一天会解决好几次,往往是湿热蕴结在肠内。大便有脓血,并伴有尿急、沉重、排便频繁、排便不畅,多为湿热泻下大肠所致的痢疾。如果腹痛是腹泻,腹泻是急的,是肝强脾弱,肝脾不和引起的疼痛性腹泻综合征。如果大便呈水样,就会突然发病,一天数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而红,或恶心,这多是由于邪热引起的大肠腹泻。如果大便是腹泻,有未消化的食物,酸而臭的大便,或臭鸡蛋,或伴有呕吐,口臭,舌苔油腻,则是由于消化不良,脾胃受损。若腹泻持续时间较长,大便软而不成形,常伴有腹胀、纳差、乏力、面色萎黄,多为脾虚泄泻。
刘国凯
发布时间: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