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很多肿瘤患者或疑似肿瘤患者去医院检查时,都会听到一种叫肿瘤标志物检查的检查,有的患者甚至要多次复查。不知道怎么办的患者会认为一个阳性的检查结果或者一个很高的测量值就是确诊的肿瘤。真的是这样吗?先简单介绍一下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自身合成并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产生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多胺、癌基因产物等。它们的存在或数量变化可以指示肿瘤的性质,从而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和细胞功能,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这些物质在健康人群中并不存在或少量存在,但癌症患者的指标值明显高于正常人。
目前常见的癌症检查方法有体检和细胞学检查。体检主要包括b超、内镜、CT、MRI、X线、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在这些先进设备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发现最小直径超过0.5CM的肿瘤组织细胞学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理检查。但它需要肿瘤长到一定大小,再通过CT或超声引导穿刺、刮除或手术活检等一些物理检查来获取标本。很明显,小于0.5CM的肿瘤很难获得活检组织,如果肿瘤增大,势必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早期治疗。
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检测无症状微病灶肿瘤的唯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采集血液样本,有时采集体液(如尿液、胸水和腹水等。)并且组织和细胞被用于检测肿瘤标记物。目前已知的肿瘤标志物大部分存在于血液中,如甲胎蛋白(AFP)可在肝硬化和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检测到,而这类亚群就是易患肝癌的人群,AFP对肝癌有特异的诊断价值。50岁以上的前列腺腺瘤男性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还有其他常见的肿瘤标志物,例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有助于诊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胃蛋白酶原(PeP)可在胃病患者中筛查,血清癌胚抗原(CEA)可在大肠癌患者中发现高水平。
虽然肿瘤标志物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特异性和准确性还不足以取代病理检查成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因为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不一定是肿瘤,只是一个提示和信号,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检、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同时,肿瘤标志物检测阴性并不一定排除肿瘤,因为检测中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如一些良性疾病、一些生理变化(如妊娠和月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大多数肿瘤标志物是阳性的。如果肿瘤内产生肿瘤标志物的细胞数量少或肿瘤组织本身血液循环差,肿瘤标志物产生的肿瘤标志物就不能分泌到外周血中,检测结果就可能是假阴性。比如10% ~ 2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检测总是阴性,或者测值没有明显升高。只有约30% ~ 50%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会发现肿瘤标志物糖链抗体125(CA125)升高。
此外,肿瘤标志物与肿瘤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同一肿瘤可以含有一种或多种肿瘤标志物,不同肿瘤或同一肿瘤的不同组织类型可以有共同的肿瘤标志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因此,临床上采用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来提高灵敏度。
了解以上信息后,你就应该明白了,这种检测主要用于高危人群和40岁以上人群的肿瘤筛查,尤其是那些身体有“癌症征兆”的人群、严重污染厂矿的员工、长期接触致癌物的人群、癌症高发地区或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即使你的检测指标很高,也不要误认为是确诊的肿瘤。如果及时和主治医生沟通,听取他的意见,你会得到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