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问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李红冬
3646
所有文章
9
查看次数
2
昨日次数
知识库 红斑狼疮的病因是什么?
红斑狼疮的病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29
浏览:11
手机查看

请在手机端操作

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众所周知,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强大的免疫机制将自身成分作为非自身成分进行攻击而导致的疾病。那么红斑狼疮的具体病因是什么呢?以下是详细介绍。让大家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病因

这种疾病的病因不明。最近的研究证实,这种疾病的特点是各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免疫紊乱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一)遗传背景该病在不同种族间的患病率不同。不同品系的小鼠(NEB/NEWF,MRL1/1pr)在出生后几个月自发表现出SLE症状。家系调查显示,SLE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约有10% ~ 20%有类似疾病,有的有高球蛋白血症、各种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达到了同卵双生的一致率。但是双胞胎的比例是3% ~ 9%。HLA分型显示SLE患者与HLA-B8、-DR2和-DR3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补体C2和C4缺陷,甚至TNFa的多态性也明显相关。发现几乎纯合的C2基因的缺乏和-DQ的高频率与DSLE密切相关。t细胞受体(TCR)也与SLE的易感性有关,低水平的TNFa可能是狼疮性肾炎的遗传基础。以上均表明SL具有遗传倾向。但根据华山医院对100例SLE家族成员的调查,属于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二)药物已报告SLE病例1193例,其发病与药物有关,占3% ~ 12%。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泰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首先引起过敏反应,然后刺激潜在SLE患者出现狼疮质或特发性SLE,或加重已有SLE的病情。通常情况下,停药是止不住的。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屈嗪、普鲁卡因胺、氯丙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长时间、大剂量使用这些药物后,患者可能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如有人认为氯丙嗪与双链nd a缓慢结合,而UVA与变性DNA迅速结合,导致临床皮肤。再比如肼屈嗪和可溶性核蛋白的结合,可以增强自身组织成分在体内的免疫原性。这种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停药后可自行消退或残留少量症状。HLA分型显示DR4阳性率明显升高,被公认为药物诱发SLE的遗传质量。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和特发性红斑狼疮的区别如下:

①临床症状,累及肾脏,皮肤和神经系统较少;

②发病年龄较大;

③病程短而轻;

④血液中补体不减少;

⑤血单链DNA抗体阳性。

(三)感染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某些病毒(尤其是慢病毒)的感染有关。包涵体可在肾小球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患者皮损中发现。同时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滴度升高,尤其是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型和ⅱ型、EB病毒、风疹病毒和粘液病毒。此外,患者血清中存在dsRNA、ds-DNA和RNA-DNA抗体。前者只能在被病毒感染的组织中找到。电镜下可见这些包涵体呈管状网状结构,直径20 ~ 25微米,成簇分布,但也可见于皮肌炎、硬皮病和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从含有包涵体的组织中分离病毒的尝试一直没有成功,因此需要确认这些物质与病毒之间的关节。最近有人提出,SLE的发病与C型RNA病毒密切相关。47例SLE患者血清干扰素测定结果偏高72.3%,属于α型、酸稳定型和酸不稳定型。干扰素的浓度与疾病活动度平行。已知α-型干扰素由病毒、多核苷酸或细菌脂多糖刺激的白细胞产生。这是否间接暗示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有人认为le的发病与结核或链球菌感染有关。

(四)物理因素紫外线可诱发皮损或加重原有皮损。在少数情况下,可诱发或加重全身性病变。大约1/3的病人对阳光过敏。爱泼斯坦紫外线照射皮肤型LE患者。约半数病例在临床和组织学上有典型的皮损。两个月后,皮肤荧光带试验呈阳性。如果事先服用Adipine可以预防皮肤病变,正常皮肤的双链DNA是没有免疫原性的。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二聚化,即DNA解聚的胸腺嘧啶二聚体转化为强免疫原性分子。LE患者已证实修复二聚化DNA存在缺陷。有人认为紫外线可以先损伤皮肤细胞,抗核因子可以进入细胞与细胞核相互作用,造成皮肤损伤。寒冷和强烈的电光照射也可诱发或加重这种疾病。部分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暴露后可演变为全身型,并由慢性型演变为急性型。

(五)内分泌因素鉴于该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认为雌激素与该病的发生有关。通过阉割动物,雌性NZB小鼠的状况得到缓解,而雄性小鼠的状况则加重,这支持了雌激素的作用。另外,在性腺不活跃期,即15岁以下和50岁以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口服避孕药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作者测定了20例男性SLE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发现50%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升高(对照组5%升高),65%患者睾酮水平下降(对照组10%下降),雌二醇/睾酮比值高于健康对照组。以上影像均支持雌激素论点,妊娠期SLE病情变化也与性激素水平升高有关。此后,孕酮水平迅速上升,孕酮/雌二醇比值相应增加。这样一来,病情相对稳定,分娩后黄体酮水平下降,病毒可能会再次恶化。最近发现SLE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较高,导致性激素的继发性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免疫异常遗传素质LE的人,在上述各种诱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免疫稳定性紊乱。当遗传因素很强时,外界的微弱刺激也能引起疾病。相反,当遗传因素较弱时,疾病需要较强的外界刺激。机体免疫稳定性紊乱导致免疫系统的调节缺陷,导致抑制性T细胞的丢失,不仅数量减少,功能也降低。它不能调节具有产生自身抗体潜力的B淋巴细胞,从而导致自身抗体大量形成而引发疾病。有人发现狼疮鼠早期B细胞过度活跃,却没有看到调节T细胞的缺陷。提出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株可以逃避T细胞的控制和调节,即当T淋巴细胞具有正常的调节功能时,也可以产生自身抗体,这就是所谓的SLE的B细胞逃避理论。有人认为是辅助性T细胞功能太强,导致免疫调节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也有人提出,可能是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的过度活性,通常会产生某种因子,刺激辅助性T细胞或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自身免疫。提出“植物禁令论”的人认为机体免疫稳定性紊乱,导致T、B细胞失衡或B辅助/诱导细胞与T抑制/细胞毒性细胞失衡。因此,它被禁止。

最近研究发现,SLE患者存在细胞因子分泌异常。IL-1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可使SLE的B细胞增殖,介导B细胞自发产生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MRL/1pr小鼠肾巨噬细胞含有较多的IL-1mRNA,在体外可以产生大量的IL-1。IL-1可诱导IL-6、IL-8、TNF等炎症因子。IL-1的活性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生有关,约50%的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升高。几乎所有SLE患者的IL-2R水平都很高,活动期高于缓解期。IL-2主要由CD 4T细胞产生。它是T细胞的一种生长因子。此外,SLE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尤其在活动期。SLE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出现SEL活性,IL-10水平升高,IgG产生增多。更多的证据表明,IL-10在B细胞的异常激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同时也参与局部致病。

自身抗原形成的机制可能是由于

①组织经药物、病毒或细菌、紫外线等处理后。对其成分进行修饰和改变以获得抗原性;

(2)释放隐藏抗原,如甲状腺球蛋白、晶体、精子等。,与血流和淋巴系统隔离,这种隔离屏障在外伤或感染后被破坏。这些组织成分进入血流,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成为抗原物质;

③交叉过敏的结果。

致病原因

发病机制也不清楚,主要是SLE的III型过敏和CLE的IV型过敏,但无论SLE还是CLE,都涉及其他类型的过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CLLE特异性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皮肤表现和全身损害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例如,活动期Sle与稳定期SLE的LE特异性皮损并无根本区别,即无法通过临床、组织病理学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观察CLE特异性皮损是否伴有全身性疾病并判断SLE是否活动。

(1)免疫细胞:LE特异性皮肤损伤是一种苔藓样反应,其机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同,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当t细胞功能低下或丧失时,不会出现LE皮肤损害,这一点可以从系统性CCLE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症状缓解得到证实,在LE表皮损害中也出现了朗格氏细胞免疫异常。角质形成细胞表达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和粘附分子,如与T细胞反应的ICAM-1。抗原呈递细胞上表达的“B7-3”共刺激配体在SCLE的角质形成细胞上也高度表达。

真皮中LE病变的炎性浸润的特征是血管和附件周围单核细胞的浸润。这些细胞以辅助诱导的T细胞(CD4)为主,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而B细胞相当罕见。DLE和SCLE皮损间无显著差异,但HLA-DR抗原表达低于正常皮肤。

(2)自身抗体:LE特异性病变中基底膜增厚(经典DLE比SCLE更明显),真皮层-表皮界面可见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沉积。在大多数情况下,沉积局限于组织的致密层,这与ⅶ型胶原有关。SLE狼疮带的洗脱研究证明它们含有抗核和基底膜带活性。这些免疫球蛋白在CLE的沉积似乎是皮肤炎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它们出现在紫外线诱导的CLE损伤的细胞炎症之后。但是,它们可能会促进疾病的进程,如诱导表皮基底细胞的增殖。

另一个例子是,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NLE)患儿的母亲有抗La(SS-B)和/或抗Ro(SS-A)抗体;抗U1RNP抗体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也有狼疮病变。多种免疫技术证明,表皮细胞中存在Ro抗原和La抗原及其抗体。NLE病变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内消失,这与婴儿血清中抗Ro、抗La、抗UIRNP抗体的消失时间相吻合。t细胞在成人SCLE和NLE病变的炎症浸润中占主导地位,可能来自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3)紫外线:CLE患者的正常皮肤反复暴露于高剂量紫外线下可引起较小的损伤,尤其是在SCLE。例如,Wolska等人在24个SCLE病例中的15个(63%)中,SCLE损伤是由简单暴露于紫外线(UV)诱发的。Lehmann等人通过长波紫外线(UVA)和/或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在22例SCLE病例中的14例(64%)中诱导了SCLE损伤,其中6例是紫外线,2例是UVA,6例是UVA加UVB。Nived等人提出,即使在UVA-1区域,也可诱发LE的皮肤病变。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病变最早的病理变化是单核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然后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血管周围,吸引补体,引起炎症表现。紫外线诱导LE特异性损伤的机制可能是:

①紫外线可能直接损伤角质形成细胞,暴露正常的“隐藏”抗原,或诱导“新抗原”的表达。例如,UVB可以诱导Ro(SS-A)和UIRNP抗原从角质细胞移动到细胞表面。

②在有遗传倾向的个体中,紫外线可诱导免疫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蛋白酶、氧自由基和组胺的过量释放。

(4)遗传倾向:在大多数研究中,至少50%的SCLE患者具有HLA-DR3表型,HLA-DR3表型与环状SCLE强相关;HLA-DR2也与SCLE有关。患有干燥综合征(SS)的SCLE通常具有HLA-B8、DR3、DRw6、DQ2和DRw52表型。具有这些表型的患者产生高水平的抗Ro抗体。最高的抗Ro抗体滴度发现于那些被证明是HLA-DRw1/DRw2杂合子的人。基因缺陷(如C2、C3 C5纯合子缺失)和C1酯酶抑制剂也与SCLE和DLE有关。大多数具有补体缺陷的C2或C4纯合子具有抗RO抗体,C2和C4位点位于6号染色体和HLA位点。研究表明,C4缺陷可能存在染色体缺失,包括21-羟化酶基因缺陷,导致免疫复合物的消除。

(5)药物和激素:有些药物与CLE的恶化和发展有关,尤其是SCLE,药物诱发的SCLE与抗Ro抗体有关。例如,Reed等人报道了5例氢氯噻嗪引起的SCLE,其具有银屑病样和环状病变。所有5人抗RO抗体和HLA-DR2和/或HLA-DR3阳性。停用氢氯噻嗪后SCLE病变迅速缓解,但有16例患者长期服用。

2.系统性红斑狼疮

(1)遗传因素:SLE的发病有家族聚集性,同卵双生子发病率为70%,一级亲属发病率为5% ~ 12%,说明遗传易感性是SLE发病的重要因素。经典的遗传学研究,如MHC(主要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补体缺乏和SLE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也支持这一观点。已知MHC-II和III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尤其是MHC-II D基因。与SLE密切相关的HLA(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位点有:HLA-B8、DR2、DR3、DQA1、DQB1C2、C4(尤其是C4A)和CR1的补体缺乏,在D区的DR和DQ基因位点之间存在特别强的“连锁不平衡”。MHC-III分子的C4AQO等位基因与SLE呈正相关,主要表现为C2、C4等补体成分的缺乏。此外,T细胞受体(TCR)基因和一些Gm标记物也与SLE密切相关,如TCRB链基因多态性。免疫球蛋白重链(Gm)和轻链(Km)的同种异型以及Gm基因中一个片段的缺失,在SLE的MHC分子、抗原性多肽和TCR三元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中,机体无法区分“自身”和“非自身”多肽成分,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MHCⅱⅱ类基因位点与SLE中某些类型自身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如DR2、DR3、DR7和DQB1等,这些自身抗体与抗DNA抗体相关。抗Sm抗体伴随有DR4、DR7和DQw6。抗RNP抗体伴随有DQw5和DQw8抗磷脂抗体伴随着DR4、DR7、DR53和DQw7。患者血清中的上述自身抗体之一,往往有相应的特殊临床表现。因此,可以说上述基因“塑造”了自身抗体谱,也“塑造”了疾病的临床亚型。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使寻找多基因疾病SLE的易感位点成为可能。虽然SLE的定位受到遗传异质性、临床异质性、外显率低和种族背景多样性的影响,但自1997年以来,人类SLE的连锁分析一直是基于通过狼疮小鼠模型的连锁研究定位的小鼠易感位点和通过人鼠同源性确定的人类1号染色体的一个区域进行的。截至2000年12月底,已有6篇文献报道了人类SLE易感位点的定位。虽然独立研究发现的Lod得分最高的易感位点几乎不同,但大多数以Lod得分≥2为阳性下限的研究在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或几个易感位点,尤其是一个由人鼠同源性决定的区域。与经典研究不同,loci基因位点并不总是阳性的。只有Gaffney PM组通过增加82个多个家系,确认了6p11-21是187个家系样本组中Lod得分最高的。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普遍认为SLE的遗传易感性非常复杂,不同民族背景的SLE相关疾病的易感位点应该是不同的,并呈现不同的组合。

(2)环境因素:同卵双胞胎SLE发病率的一致性小于100%,说明相同的种系基因不足以引起SLE,环境等其他因素也与之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特定的环境致病因素,但不同的致病因素可能会在不同的患者中诱发SLE。

①感染:SLE与一些病毒感染有关。据报道,患者体内至少存在针对12种不同病毒和4种逆转录病毒的高滴度IgG和IgM抗体,在患者的内皮细胞和皮损中发现一些类似包涵体的物质。诱发SLE的可能机制是“分子模拟”,如EB病毒和sm抗原具有相同的表位,两种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交叉反应。类似的例子还有抗Sm抗体可以和HIVP24gag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一些抗RNA蛋白抗体可与几种C型逆转录病毒交叉反应:P30gag蛋白,病毒诱导或改变宿主抗原:如单纯疱疹病毒可诱导更高水平的Sm抗原、多克隆激活和旁路免疫刺激;感染可导致淋巴细胞大量活化,例如肺炎克雷伯菌和正常人单核细胞可产生多种抗DNA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还可诱发小鼠le模型,其机制主要与多克隆活化和旁路免疫刺激有关。

一些病毒感染也有与SLE相同的症状。例如,感染细小病毒19型的患者表现为高热、多发性面部蝴蝶红斑、多形性皮疹、关节痛、蛋白尿、浆膜炎和抗核抗体效价高。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②紫外线:紫外线可诱发LE或加重病情,约1/3的患者有光敏性。其机制可能是照射后皮肤DNA转化为强免疫原性分子;皮肤受损后,抗核抗体可以进入细胞。角质细胞产生多种白细胞介素(IL-1、IL-3、IL-6)和细胞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它影响巨噬细胞处理抗原的能力和T细胞的活化,某些药物诱导的LE也与紫外线的作用有关。

③药物:有些药物可诱发LE或使病情加重,比较常见的是LE样综合征。可诱发LE的药物的结构特征是含有反应性芳香胺基或二酰胺基。

④食物:有些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白菜、紫云英、油菜、黄螺、吃海藻的鱼等,有增强患者光敏性的潜在作用。蘑菇和其他蘑菇,一些食用染料和烟草也有诱发LE的潜在作用,因为它们含有肼。

(3)性激素代谢异常:SLE主要影响女性。育龄期女性患病率比同龄男性高8 ~ 13倍,但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患病率仅略高于男性,说明性激素与SLE的发生有关。SLE患者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人,但雄激素较低,女性与雄激素的比值较高。口服雌激素避孕药使SLE出现或加重,出现LE细胞。催乳素(PRL)水平升高;部分男性SLE患者可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卵巢切除或雄激素治疗对SLE小鼠有效。雌激素与SLE相关的机制是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和抑制性T细胞(Ts)的功能,增强B细胞的活性,刺激Ig和自身抗体的产生。SLE患者性激素代谢异常与微粒体同工酶的遗传缺陷有关,因此性激素代谢异常也可能与遗传有关。

(4)免疫失衡: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易感人群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反应严重失衡,正常的免疫耐受机制被破坏,导致SLE的发生发展。SLE的免疫学改变是多方面的,几乎涉及所有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细胞因子和产物。可以说是SLE的继发现象,而不是“病因”。免疫学主要表现为Ts和NK在数量和功能上的不足,不能调节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Th)功能亢进,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刺激Th或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自身免疫,而其清除功能有缺陷,不能清除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免疫复合物。

红斑狼疮患者要乐观向上,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预防感染。规范用药,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我相信你会很快康复的。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举报
取 消 确 定
相关推荐